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之一。广州南临大海,海上运输、对外贸易的历史悠久。作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发祥地,广州自古以来就“舟舶继路,商使交属”。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拓展,一方面将中国的经济文化影响远播世界,另一方面接受外来经济、文化的影响,促进了广州的开放和经济发展,“市舶之利”使得“银钱堆满十三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昔日辉煌已经载入史册,其在广州留下的旅游资源对今天的旅游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一、 关于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特色的认识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指以广州等地为起点,经过中国南海,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波斯湾、红海等的海上交通线,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商业贸易的通道。长期以来作为岭南中心城市的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过程中遗留下来许多旅游资源。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呈现如下总体特点:
第一,旅游资源历史悠久,跨越众多年代。早在南越国时,秦始皇就希望得到岭南的珠玑、犀角、象牙、翡翠,而这些在海南岛有出产,但主要来自外国。可以推测当时番禺(今广州)就是这些物品的集散中心。西汉时广州是“珠玑、犀、玳瑁、果、布”的交易中心。东吴时,广州与东南亚贸易频繁。南北朝时,广州已是东方国际贸易中心,海运发达:“四方珍怪,莫此为先,藏出隐海,瓖宝溢目,商舶远届,……广(州)富实,牣积王府。”(《南齐书·东南夷列传》)。唐代开辟深水航线,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空前繁荣。宋代时陆上丝路受阻,广州更是重要对外贸易门户。明清海禁期间,广州成为中国外贸唯一口岸,明清时期岭南商品经济发展以及海外原始资本积累,广州更是联结世界的海运中心。在漫长的海上贸易历史中,广州留下了对今天旅游者有吸引力的众多旅游资源。
第二,具有商业贸易文化的特点。海上丝路是中外商业贸易之路,丝路的兴盛有力地促进和维系了广州及岭南地区商业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留的旅游资源“记録”了广州乃至中国与世界开展贸易往来的历史,是广州城市特色与岭南文化特点的外延体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发展,促使了以工商手工业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兴起,促进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具有鲜明商业色彩和务实求新岭南文化特色的形成。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成了明显差异。广州的十三行、一德路、长堤大马路等与海上丝路有紧密联系,骑楼、商业街等旅游资源渗透着商业文化的气息。
第三,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尤其是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突出。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沟通了世界众多民族,是多民族文化精华的纽带,其文化内涵深厚。在中外海上丝路交往中,文化的交流也是重要内容,有人称之为“文化之路”。旅游资源中,文化交流的遗迹是重要组成部分,尤以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突出。海上丝绸之路商业贸易的繁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一方面是岭南文化向世界扩散,另一方面,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又影响广州。作为异域文化在广州的遗存,就是一笔具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宗教这种奇异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对旅游者都有很大吸引。现在广州存在着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佛教有光孝寺、六榕寺、大佛寺等,伊斯兰教有怀圣寺、光塔、清真寺等,基督教有光孝堂,天主教有圣心教堂(石室)等。光孝寺是广州佛教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一间寺院。华林寺(原西来寺)也是较早的寺院。伊斯兰教则随阿拉伯人到广州经商传到中国。大食商人、旅行家苏莱曼曾到过广州。“珠江”名称的来历传说也与阿拉伯人有关。天主教则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海上交通得到空前发展之后传入中国的,广东沿海是最早传播的地方,广州也留下了天主教文化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具有深厚文化底藴。
第四,旅游资源丰富且开发条件较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旅游资源。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所留存的旅游资源丰富,现在发现的就有数十处遗址(迹),还有许多人物、传说、故事以及文物(如下表)。从种类看,包括宗教旅游资源、建筑旅游资源、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交通运输旅游资源、商业贸易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等多种类型。这些旅游资源大都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许多遗址(迹)得到了保护或者已经被开发利用。如黄埔庙头村的南海神庙 (亦称菠萝庙)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好最大的海神庙。依托广州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可以直接对它们进行旅游产品组合。
二、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开发的状况
海上丝绸之路连接我国沿海地区以及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以及更远的地区。近年来,我国沿海海上丝路上的各主要地方,如泉州、徐闻、合浦、广州对海上丝路问题都开展了有益探讨,并进行了旅游开发。四川、云贵也进行“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和旅游开发。对海南岛等地海上丝路也有研究,各地的研究和开发是有一定成效的。近一、二十年,世界范围内也掀起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和考察热潮。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拟订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研究十年规划》,并派“和平方舟号”沿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广州等地。一些国家、团体、个人还相继进行了考察及学术研讨活动。
广州地区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工作在不断深入,经常有新的成果涌现。广州对海上丝绸之路遗址(迹)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卓有成效的,如南海神庙以及宗教文化遗迹已开发为广州重要旅游景点,广州的十三行、上下九、长堤、一德路、北京路的商贸旅游开发也很成功。海上丝路的旅游规划、宣传也有一定进展。
但是,相对于陆上丝绸之路来说,目前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较为薄弱。对其遗留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则更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个别景点的保护与重建,对全面整合与开发不够,没有形成海上丝路旅游开发的整体概念。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品牌,整体的效应必然大于各个旅游资源效应的总和。现在,这些资源一方面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如地域分布和可观赏性(对普通旅游者)等,在旅游产品组合上存在难度;另一方面,受体制约束,整体开发难以完全实现,虽然有旅游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等起到协调作用,但各个景点(企业)必须考虑自己的经营策略。这些年虽然在不断研究,但旅游市场对它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注重实物(遗址踪迹)的开发,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资源主要表现为文化价值,文化的无形性决定了缺乏观赏性的文化旅游资源只能为少数旅游者所接受,它的经济效应必然制约开发者的投资积极性。文化旅游资源的有形展示难度大、投资高,与制约了开发。因此,对适合大众旅游的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遗址(迹)旅游资源比较受重视,而对于难以进行有形展示的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挖掘不够。
第三,强调地区内的开发,与外地、外国联系不够,丝路旅游有“点”而无“路”。海上丝路是连接世界的通道,旅游资源遍布整条线路,这条线路并没有一个明确界线。多年来,对它的研究多停留在历史文化研究上,旅游企业参与较少(或者仅参与研究讨论)。沿线各地区重视研究,呼吁开发,但地区之间在实际开发工作中合作较少,都力图找出历史记载的“理论”依据,有的地方甚至抓住外国人的一家之言作为结论,争当“起点”、“发祥地”。在国内都难以达成统一开发意向,更谈不上与外国合作开辟旅游线路了。
三、 广州海上丝路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海上丝绸之路在广州留下了许多旅游吸引物,对这些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通过巧妙编排,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组合,吸引旅游者,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对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旅游资源开发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调查研究,进行海上丝路旅游资源的评价。通过历史研究考证,对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联系的遗址(迹)、事件、人物及其相关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瞭解,并进行旅游开发的评价和可行性分析,弄清旅游资源的状况,做好旅游规划,确定开发方式和开发顺序。
第二,对海上丝路旅游资源进行“大旅游”整合,结合休闲、商贸、城建、航运活动综合进行。注重海上丝路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发掘。
第三,与海上丝绸之路历经的国家和地区联合开发。鼓励和支持国内旅行社与国外旅行社联合调查、考察并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线路”。开展学术交流,加强宣传,扩大影响。组合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线路,将是一种旅游开发新思路。海上丝路是历史上商业贸易之路,它又构成了对今天人们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广州旅游行业组合海上丝绸之路是有条件的。广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一方面其旅游资源具有吸引力,已形成了具有一定基础国内外旅游市场;同时也是重要客源地,加上珠三角的客源,客源条件良好。广州与重要旅游城市共同开辟国际海上丝路旅游线路具有旅游经济意义,同时也利于宣传海上丝路、宣传广州,推进广州与国内外的联系。
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线路上各地配合,旅游部门要搁置关于哪里是起点,哪里是发祥地之争,进行联合开发。将学术争鸣留给学术界,或者留给人们一点“悬念”,给人们一种新奇感。
第四,产品合理组合,巧妙编排,打造旅游品牌。旅游产品不同于有形产品,它不会因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而减少或消亡,相反只要产品组合合理,线路编排巧妙,旅游者通过旅游感到满意,那么,旅游产品会因为消费而扩大影响,增加旅游产品品牌价值,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可以说,在旅游容量限度内,旅游产品的丰度随开发和消费而增多。
参考资料:
1.刘汉东、王芳:《海上“丝”路与海上“思”路关系探讨》,见《岭峤春秋》,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2.何银武等:《建议以南方丝绸之路为文化背景开辟跨国旅游线》,见《大自然探索》,1996年第3期。
3.赵立人:《突出历史特色,开发“南越国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景区》,见《广东人谈旅游文化》,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年。
4.广州年鉴(1990-2000年)。
(作者:傅云新,塈南大学旅游研究所。)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