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地域、人文、海外贸易,促广州繁荣

  导语

  “广州为岭南一都会……大扺建安(196-220年)、东晋永嘉(公元307-313年)之际至唐(618-),中州人士避地入广者众,由是风俗变革,人民繁庶。至宋(960-1279年),承平日久,生聚愈盛。”这段史话见于元代大德(1297-1306)《南海志》残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是目前能参阅到广州旧志的最早刻本,其中卷六所记载的:“户口”、“土贡”、“税赋”;卷七所记载的:“物产”、“舶货”,对广州地区(含当时管辖的南海、番禺、东莞、增城、香山、新会、清远七县)。《南海志》首尾俱缺失,称残本,是元代著名的史乘之一,对瞭解宋元时期的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的宝贵文献。从地理、人口、外贸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文化的形成中心,与经济基础、人力资源、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相互依托,同步发展,广州更有一项特殊的重要因素,就是长期独占对外贸易的鳌头,中西文化交流应运而发生,拓展到各个领域。因而对广州为岭南文化中心的考察,必然联系到多重层面,要多角度地审视和探索,挖掘宝藏,为广州的“更上一层楼”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一、广州的地域优势与人文荟萃

  广州,是我国南方的一大都会,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属百越族群的先民,我国古籍中《晋书》、《隋书》都提到“交广之地,为禹贡扬州之域”。《唐志》亦云:“岭南道,盖古扬州之南境”。春秋时代这里的土著称“于越”(百越的一支),战国时代,“楚兴兵伐越,遂属楚,为百越。”现今广州越秀山南麓中山纪念堂紧靠的一个石牌坊,刻出“古之楚庭”隐约显示了岭南一带曾附属于楚国。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把“(岭南)地为桂林、南海、象郡,以谪遣戍”,成为商贾和罪人的流放地。秦末天下大乱,其时任南海尉(军政首长)的任嚣病重,召其助手龙川令赵佗代理行使南海尉的职权,任嚣一死,赵佗掌握时机,“并(吞)桂林、象郡,自立为南粤王,治南海”。现今广州有南越王墓和纪念馆,赵佗很有才能和魄力,采取“和辑百越(粤)”的政策,就是团结土著居民,使南粤国成为岭南地域第一个独立的政权,传了五世,到了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由于南粤王兴(第五代)被丞相吕嘉杀死,吕嘉反,被汉武帝讨平,中国归于统一。南粤国统治中心在南海郡的番禺。番禺之得名,汉书的记载是:由于番山和禺山位于城市中心(今中山三路北京路一带尤有丘陵痕迹)而取名“番禺”。但按民族工作者(我是其中之一)考证:“番”为“村落、村庄”之意;“禺”即是“盐”“食盐”。“番禺”联称,意思是“产盐的村落”或引伸为“盐的集散地”。番禺的形成市集、市镇为南方的大都会,与经济上盛产“渔、盐”是分不开的,而“盐”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五岭之北的族群,直到中原地区的人们都要吃番禺的盐,于是贸易兴盛了,番禺也就出了名、《山海经》上把番禺形容得富庶奇离、珍宝繁多,为中原人士所向往。赵佗是北方河北人,他的部下和土卒也是北方籍,可以说是最早一批南下干部,加上商贾谪人,他们融合了土著百越风俗习尚。以后中原士子、出仕岭南或贬谪天涯,给岭南文化不断输血。可以这样理解,从文化传播学来看,伴随着人口的迁移,文化风尚也同步转换,既有传承,所谓入乡随俗,也有因地制宜而创新,南方的稻作文化与北国的饮食就有千差万别,仅此一例,就可以看到岭南文化就是黄土文化南传后生发的一支奇葩。当然根还是要追溯到中原。再以语言为例,粤语中尚保留有不少唐宋古韵和词彚,甚至有些还使用至今;潮语亦有此情况;客家话则保存和使用的语词以及发音等方面更接近中州古音。可以说是人文荟萃,得益于地域经济。

  二、广州的对外贸易与中西文化交流

  《南海志》残本非常可贵地记载到“舶货”并附有诸蕃国,说到“广(州)为蕃舶凑集之所,宝货丛集,实为外府”。外府是对内府(皇家仓库)而言。唐代的韩愈曾有诗咏道:“货通狮子国”大概是指印度洋中的“锡兰”(今“斯里兰卡”),当时泛称为“岛夷诸国,名不可殚,前志所载者四十余,圣朝奄有四海,尽日月出入之地,无不奉珍效贡,稽首称臣”。故“海人(美人鱼之类)山兽之奇,龙珠犀贝之异,莫不充储于内府,畜玩于上林”。从开列名单看,有宝物(象牙、犀角、鹤顶、真珠、珊瑚碧甸子〈可能指缅甸玉——翡翠之类〉翠毛龟筒、玳瑁),还有布疋、香货、药物、诸木、皮货、牛蹄角、杂物等等。诸蕃国的国名有交趾、占城、真腊、罗斛、暹国、三佛齐等等,还有许多小邦或酋长国、名目繁多,都是同声音译,如吉兰丹、没里琶都、呼萨漫头、陀达、古打林、加刺都、沙棚沟等等,至今难能考证。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称“市舶司”,从唐至宋、元,广州独占对外贸易的鳌头。从上述国名看,诸蕃国已从东南亚诸国逐步扩展到印度洋、阿拉伯诸国和非洲东海岸一带,经反复查核,对应的国名,如弼施啰(今伊拉克巴士拉城)、默加(今沙特阿拉伯麦加圣城)、勿斯离(今埃及开罗)、层拔(今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弼琶啰(今索马里柏坛拉)茶弼沙(今非洲西北部)等,证明自唐宋至元初的交往通商诸蕃国“皆聚于广州”。我们今天称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海上茶路、海上瓷路的出发点,是有历史事实和文献为依据的,相对来说,为雷州半岛的徐闻、福建的泉州等兴盛过的海洋贸易权,其实并不矛盾。不过广州是占主导地位、是对外贸易始终不衰的主流。

  广州自唐代即有蕃坊,清代有十三行;广州的光塔为唐代所建,至今傲然矗立于市区(当年是海上灯塔、导航塔)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中西文化的交流更有广州西关的“西来初地”、芳村的外来花种(茉莉花)等是无可驳倒的铁证;还有粤语的外来词语,科技界、教育界、体育界、印刷出版界、造船工业界等等外来知识文化的传播,运用、西学中用,不胜枚举。(另行专题论述)

  三、简短的结语

  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是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当前广州又处于改革的前沿阵地,前景明朗,趋向宏大,国际大都会格局赫然呈现。中央给了我们政策,机遇可贵,时不再来,我们应充分利用历史上赋予的优厚条件,加上人为的努力,争取做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以大三角为支撑运用9+2的优选法,广州将迈出更好的步伐,作出更大的贡献,获取更多Money(钱)。钱,就是资金,就是财富,人民也同步地享受到小康社会的实惠。

  (作者:陈摩人,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所。)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