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州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的经济文化渊源

  通过瞭解中国近代史,人们都会知道,广东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广州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中国近代史上很多大事都发生在广州,从林则徐在广州禁烟、鸦片战争的爆发、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前奏——广州黄花岗起义等,一幅幅近代历史画卷在广州展开,一个个英雄人物在广州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功绩。

  广州古代一直被人们称为“南蛮”之地,为何近代会成为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这是值得研究的一大课题。

  一、 关于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广州近代之所以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这既有政治的原因,也有经济和文化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清朝的腐朽统治,使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国家主权受践踏,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国难当头,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图强的道路,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这些,以往的论者都已论及。不过,在以往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人们较多关注的是历史的突变性,而较少关注历史的传承性。由于过去一直是以鸦片战争划界,把清朝的历史人为地分成了古代史和近代史两部分,这样,学者们的研究自然也分成了两个明显的领域。一般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都较多地关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研究问题也较多从这一变化了的中国国情去寻求原因。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不过,历史的发展总是有其传承性的,研究任何历史问题都不能割断历史,必须从长时段加以考察,寻找其历史渊源。虽然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当时无论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有很多都是古代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应该看到,古老的中国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中叶以后,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这时,封建制度已开始走向衰落,经济的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的朝代,思想文化界已出现一些新的思潮,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而中国固有的社会矛盾和弊端也在延续和发展。这些都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产生影响。所以,当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清朝的腐朽统治阻碍了中国的发展时,激起了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进行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广州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与明清以来广东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以往人们极少关注到的。

  第二、人们较多关注的是从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寻找社会变革的原因,而较少从经济方面寻找社会变革的原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经济基础是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基础,任何革命的成功也离不开深厚的社会基础。广州之所以成为民主革命策源地是有其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的。而这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它与明清以来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明清以来,中国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步瓦解着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在江南、广东等一些地方出现。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虽然打断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原有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但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进程和封建自然经济瓦解的进程仍缓慢地继续着,外国商品和外国资本的输入,刺激了这一进程的发展。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所谓外国资本主义打断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并不是完全转了一个方向,而是改变了中国缓慢朝向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刺激和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受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影响,为求更大的经济效益,一些中国商人和实业家开始投资于机器生产,形成了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广东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诞生地之一,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南海人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标志着广东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诞生,此后,广东乃至全国的民族工业不断发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打破封建制度的束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这是近代民主革命孕育的社会条件。

  第三、人们较多关注的是鸦片战争以后全国形势的发展,而较少关注广东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广东为什么会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和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这与广东古代历史的发展有何联系?这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性和合理性?或者只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性?还有,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思考,当今广东为什么会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这难道也仅仅是一种偶然吗?其实,这是可以通过研究广东历史的发展进程,从中寻求答案的。

  广东历史的发展是有其特殊性的。一是虽然比中原地区开发晚,但是明清时期却发展较快,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更快,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在本人以往的文章中已有较多的论述)。〔1〕二是广东历来对外贸易发展,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境内有广州、徐闻等对外贸易港口,广州还是秦汉以来中国唯一的经久不衰的对外贸易港口,长期的对外贸易,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人们心胸开阔,视野较广,容易接受新事物,商品意识较强。三是境内存在广府、潮汕、客家等几大民系,这几大民系的主体都是从中原来的南迁民,他们既保留了中原的文化传统,但又有很强的开拓进取精神。因避战乱,他们冲破了传统的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抛弃了原有的家园,到岭南重新开辟自己的家园,求生存,谋发展的艰难历程,炼就了他们不安于现状,用于开拓进取的精神。〔2〕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些人还远渡重洋,到国外谋生,所以广东是华侨最多的省份,而华侨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四是广东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其他地方相比有其不同的特点,广东最早出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首先出现在乡村,幷且是一家企业出现后,带动了其他工厂像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如陈启沅的继昌隆缫丝厂就是诞生在南海县的简村,宏远堂造纸厂设在南海县的盐步,另外,在继昌隆之后,南海县和顺德县也先后出现了大批机器缫丝厂。据史籍记载,“各处闻风兴起,纷向南海、顺德产茧地方竞相设立。”〔3〕到19世纪80年代顺德新建缫丝厂19家,19世纪90年代新建42家,20世纪初,新建的丝厂仍不断出现。〔4〕广东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对广州近代历史的影响很大,这些应该是广州成为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的重要原因。

  二、 探寻广州成为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的经济渊源

  任何社会变革都是有其社会条件的。近代民主革命之所以在广州首先孕育和兴起,不能不追溯到明清时期广东的发展。明清时期广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广东社会的进步,这对民主革命的孕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为民主革命在广东孕育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

  广东在唐宋以前发展较慢,人口稀少,很多地方还未被垦辟,是朝廷贬谪官员之所。据《新唐书》记载,当时除广州、连州、韶州人口超过10万外,其他地方人口均很少,如潮州26745口,端州21120口,雷州20572口,有些地方甚至只是几千口。如泷州9436口,潘州8967口。〔5〕珠江三角洲很多地方在北宋前还是未被开放的水乡泽国,珠玑巷南迁民迁至此前,还闻这里“南方烟瘴,地广人稀”。〔6〕但是,明清时期广东却得到较快的发展。自唐宋以来,大批南迁民落籍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雷州半岛及东北部山区,经过他们的辛勤开垦,到明清时期,广东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突出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广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广东社会进步所起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广东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力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广东地处丘陵地区,非山则水,有“三山六水一分田”之说,生产条件并不是很好,山区高田难以灌溉,平原地区则因地势低而经常遭水灾,沿海地区还有台风海潮的袭击。人们一方面迫于生存的压力,另一方面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不断地改造环境,改善生产条件。明清以来,人们大力兴修水利,山区修建陂塘,使用水车,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则在江河沿岸及海边修建堤围,较好地解决了山区高田的灌溉问题和水边洼地“水潦频仍”的问题,使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是这样评述的:“凡粤之田,近海者虞潦,则有基围;近山者虞旱,则有水车,故凶荒之患甚少”。〔7〕水利的兴修为广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不但解决了原有土地的灌溉问题和有效地扺御水旱灾害问题,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而且使得大规模的开垦成为可能,很多原来不可耕之高地及河、海沿岸低洼之地也成了良田。明清两朝通过开垦荒地和围垦沙坦,使耕地面积大大超过以前任何朝代。据《广东通志》记载,北宋元丰年间,广南东路田三万一千一百八十五顷一十八亩。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广东官民田为二十三万七千三百四十顷五十六亩,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增至三十三万四千一百七十顷七十一亩。明末清初因战争的影响,耕地有所减少,但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干隆时逐步接近万历时的土地数,道光时达到三十三万八千六百七十八顷九十八亩。〔8〕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生产发展所提供的生存条件,使人口得到较快的繁衍。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广南东路登记在册的有七十八万四千七百七十四口,明万历六年(1578年)广东登记在册的有五百零四万零六百五十五口,清朝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登记在册的丁口增加到一千二百三十二万三千六百一十六口。〔9〕人口大幅增加,使原来人烟稀少的地方也成了人口密布之地。而人口的增加,又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人们可以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围垦沙坦、开荒造地,兴修水利,进一步改造生产环境。人们也可以投入更多的劳动力精耕细作,提高作物产量。明清时期的垦辟奠定了广东近代经济发展的基础。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广东农业经济结构发生显着的变化,并逐步瓦解着封建的自然经济。明清时期,广东各地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人们因地制宜发展桑基鱼塘,种植水果、甘蔗等各种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必然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引起农业经济结构发生显着的变化。因为,人们为了获取生活必需品,必须到市场购买,而人们种植的各种经济作物也要拿到市场出售。一方面是社会需求的增多,刺激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向;另一方面是商品生产所获得的巨大经济效益,又吸引着人们更大规模地种植经济作物,进一步促进了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富者以稻田利薄,每以花果取饶”,〔10〕有些地方的农民则是“弃稻艺桑”,从而形成了专业化的种植区。专业化种植区的出现反过来又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些地方逐步瓦解。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商品市场的形成,并促进了乡村墟市及城镇的发展和繁荣。到清代,广东的商品市场已初具规模,在各地分别形成了商品流通网,如:以广州和佛山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商品流通网、以潮州为中心的粤东商品流通网、以韶州为中心的粤北商品流通网、以肇庆为中心的粤西西江流域商品流通网、以雷州为中心的粤西南路商品流通网。一些沿江重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如江门、梅緑等,佛山还成为全国有名的四大名镇之一。据记载,佛山在清朝前期工商业繁荣,人口密集,“屋宇森复,弥望莫极,其中若纵若横,为衢为街,几以千数,阛阓层列,百货山积,凡希觏之物,会城所未备者,无不去给于此。往来驿络,骈踵摩肩,廛肆居民,楹逾十万。”〔11〕作为省会城市和历代对外通商港口城市的广州,经济更加繁荣,广州成为岭南繁华的商业城市。明末清初人屈大均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广州城南濠畔街繁华的景象:“朱楼画榭,连属不断”,“天下商贾聚焉”,“香珠犀象如山,花鸟如海,番夷辐辏,日费数千万金。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12〕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封建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的基础上,一些手工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虽然目前学术界对有关资本主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论有争议,但是,明清时期广东社会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商人的商业资本转向投资于手工业,并雇工进行生产。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一些手工业者沦为雇佣劳动者,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各地农村破产的农民也纷纷涌入城镇充当雇用劳动者。如佛山乡志记载:“四方之商贾萃于斯,四方之贫民亦萃于斯,挟资以贾者什一,徒手而求食者,则什九也”。〔13〕《四会县志》也记载:“道光初,俗渐奢华,富者日贫,贫者益不给,遂相率往佛山、省城以图生计”。〔14〕虽然广东近代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不是在原有的手工作坊或手工工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原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资本主义萌芽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关系一经出现,不仅会冲击封建的经济基础,而且会对社会具有导向性,并产生影响。

  第一,继昌隆缫丝厂的创办者陈启沅是出生于鸦片战争前的道光年间,早年生活在商品经济发达,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的珠江三角洲,而且是蚕桑业发达的南海县,这不能不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到南洋经商后,看到国外采用机器缫丝,产品精良,产量高,受其启发而回乡创办缫丝厂。

  第二,鸦片战争前广东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人们的商品意识较强,对土地的眷恋较澹薄,因而对创办工厂,雇工经营容易接受。妇女们也敢于冲破封建道德传统的束缚,走出家门去工作,大胆地去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样,珠江三角洲大批原已熟悉手工缫丝技术的劳动力成了机器缫丝厂工人的来源。

  第三,明清时期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了一批拥有较多货币财富的商人及大量破产的农民,他们为近代企业的产生准备了货币资本及劳动力资源。明清时期,广东已出现部分商业资本向生产资本转化,一部分商人直接投资于手工业生产。虽然数量并不是很多,但还是呈缓慢发展的趋势。到鸦片战争前,广州和佛山等地已出现不少的手工工场。商业资本的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及近代机器生产准备了大量的货币财富,当近代机器生产技术传入后,一部分富裕商人投资于新式工业,从而形成了纯粹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些富裕的商人,看到机器缫丝效率高,赚钱多,纷纷投资于机器缫丝业,从而促进了乡村机器缫丝业的发展。而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又会使一部分小商品生产者破产,沦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随着市场竞争的发展和封建剥削的加强,破产者必然会增多,雇佣劳动者的队伍越来越庞大,这就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提供了劳动力的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近代机器缫丝业的发展是与明清以来广东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珠江三角洲蚕桑业的发展有直接的联系的。从明中叶以后,南海县和顺德县等地的桑基鱼塘发展很快,很多农民以桑渔为业,种桑养蚕,蚕丝大量的运销国外。鸦片战争以后,虽然洋货充斥市场,国内不少手工业遭受严重的冲击,但是,由于中国丝绸的特殊作用及产品的不可替代性,蚕桑业得以保存,并由于国际市场对丝绸需求的激增而有更大的发展。蚕桑业的发展为民营机器缫丝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来源。所以,广东近代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机器缫丝业是深深根植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这块土壤上的。

  广东出现的这支以机器缫丝业为主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发展规模还比较小,但是,它却不同于买办商人创办的企业,也不同于官办或官商合办的企业,它纯属民营企业,它并不依靠帝国主义和洋务派官僚势力,因而代表了中国民族经济独立发展的方向。不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十分顺利,它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只能在夹缝中发展,它必须冲破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压榨,冲破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这是近代民主革命孕育的社会条件。

  三、 探寻广州成为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的文化渊源

  广州之所以成为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还有其文化背景。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岭南文化的特点。由于岭南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点:兼容性、开拓性、开放性、商业性。这些特点对近代广东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岭南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幷兼容了本土文化(土著文化)、荆楚文化、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岭南文化为何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呢?原因在于:第一,从商周以来,岭南就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两地间早就有经济文化的往来。在秦统一岭南后,岭南就开始置于中原封建王朝的统治之下,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逐步在岭南推行,同时,中原的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也逐步向岭南渗透。第二,自秦汉以后,历代多次大规模的中原人南迁,改变了岭南的居民构成,中原南迁人口逐步成为岭南(特别是广东)的主要居民,这更使得中原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观念以及生产方式在岭南扎下了根,成为岭南文化的主体。

  中原文化传入后,与原来居住在岭南的越族人的土著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岭南文化。同时,岭南文化还兼容了荆楚文化和海外文化。岭南文化之所以会兼容了荆楚文化,是因为岭南靠近荆楚地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势力曾经到达岭南,汉代,粤北一些县曾内属桂阳郡,荆楚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岭南文化之所以会兼容了海外文化,是因为岭南濒临大海,有绵长的海岸线,古越人早就有海上航行的传统,岭南的对外贸易一直比较发达,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海外的文化。广州历来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在长期的对外贸易中,西方的各种文化不断传入。自秦汉以来,广州就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两汉至南朝时,各国的使者、僧侣和商人不断到广州来,中国的商人也不断到各国去贸易。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和航海家们的勇敢探索,逐步形成了“广州通海夷道”。〔15〕唐宋时期,广州成为世界文明的大港,直至清代,广州仍然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在进行经济贸易的同时,外国的思想文化也逐步传入。广州在保留中华文明的同时,吸收了各国不同时代的人类文明。例如,从出土文物来看,各地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从外国进口的珠宝等海外舶来品;从语言来看,广州方言中就有一些日常用语是吸收了阿拉伯语和英语成分发展而来的;宗教文化、科学技术和建筑艺术等的传入,更丰富了岭南文化。

  可见,岭南文化是吸收了多种文化因素而形成的多元文化的综合体。岭南文化的这些特点,在近代继续存在和发展,并对广东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广东人有着强烈的爱国爱家思想,所以当外国势力入侵时,他们能团结一致,坚决扺御外敌。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表现了广东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

  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广东人不会安于现状,他们要谋求更大的发展,所以,当他们看到腐朽的清朝政府阻碍了中国的发展时,他们敢于起来进行斗争,以推翻清朝的统治。

  兼收并蓄的特点,使广东人更容易接纳各种先进的文化因素,而开放的思想观念,又使得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放眼世界,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改造中国。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引起了知识界的震动。外国强敌入侵,又引起了先进的知识分子的思考。这是近代不少著名人物出现在广东的重要原因。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他们的思想中,都吸收了不少西方的先进文化。如太平天国领导人洪仁玕以西方近代化为参照系,颁布了《资政新编》,提出了建设新型经济社会的理想化模式。维新变法运动领导人康有为大攻西学之书,并借鉴历史经验,从而形成了他的维新思想。梁启超跟随康有为维新变法,为救亡图存而努力。他也是受到了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一生追求民主政治,追求平等和个性解放,他关注世界思想的走向,引入国外先进文化,并加以创新,他还主张中国应走向世界,与世界相融合,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富强。孙中山则更进一步,他生活在西学东渐的时代,幷且奔走在世界各地,对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考察,努力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并将之付诸实践,领导了伟大的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延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爱国者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富强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甚至为之奋斗终生。开放的思想观念,放眼全球的探索,这成为近代民主革命的催化剂。

  由于广州是岭南繁华的商业城市,又是广东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岭南文化的特点在广州表现得更突出。正是由于深厚的经济基础和开放的思想文化观念,孕育着变革社会的深厚的社会基础。一些志士仁人和先进的知识分子都汇集在广州,使得孙中山得以结交志同道合者,探讨革命的道理;也使得辛亥革命前奏——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枪声在广州首响;其后,孙中山又能在广州建立民主革命政权。孙中山提出的在广州建成中国南方商业中心,中国南方世界大港的主张,都是基于广州历来就是华南最大的商业城市,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商品经济较发达,经济的发展较其他地方快这一基本事实上的。

  注 释

  〔1〕 参阅拙作:《论商品意识与明清广东社会的进步》,载《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 参阅拙作:《试论广东三大地方文化的特点》,载《岭峤春秋》岭南文化论集(三),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 民国《顺德县续志》,卷3。

  〔4〕 参阅程耀明:《清末顺德及其缫丝业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载《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 《新唐书地理志》。

  〔6〕 黄慈博:《珠玑巷民族南迁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油印本1957年,又载珠玑巷丛书之一《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史话》,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页。

  〔7〕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4《食语》。

  〔8〕 道光《广东通志》,卷161《经政略》四。

  〔9〕 道光《广东通志》,卷90《舆地略》八,明代人口数字又据《明史地理志》。

  〔10〕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7《宫语》。

  〔11〕 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12,康熙二十三年《修灵应祠记》。

  〔12〕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17《宫语》。

  〔13〕 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5《乡俗》。

  〔14〕 光绪《四会县志》,编1《风俗》。

  〔15〕 参阅拙作:《论广州通海夷道的形成》,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历史学研究专辑。

  (作者:高惠冰,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