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坚决反对英帝国主义入侵;到了1851年,广州府花县人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起义,进行推翻清朝的活动。觉悟了的中华儿女,首先在广州地区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进行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因而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广州成为民主革命的策源地。
广州成为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不仅在地理、历史上具备有利条件,而且还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
一
中国长期受封建统治,出现近现代民主革命,无可置疑是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在地理上,广州位于南海之滨,面向太平洋,通向五大洲,可同欧美各国港口直接通航。在历史上,广州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建城后,两千多年来,一直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从未闭关锁国,因此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对外文化交流,即秦汉以来与印度地区的文化交流、隋唐以来与阿拉伯地区的文化交流、明清以来与欧美地区的文化交流,均与广州密切相关。尤以明、清时期与欧美的文化交流,输入西方近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大大有助于中国开展近现代民主革命。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葡萄牙人首先驾驶欧洲式船只来到广州贸易。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诡称商船遇风破损,租借广州府香山县蚝镜澳(即澳门),作为在华活动据点。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士罗明坚(M·Ruggieri)在今澳门创办圣保禄书院,这是中国境内第一座欧洲式大学,除开设宗教课外,还讲授中国语文、礼仪、天文、地理、哲学、数学、医学、音乐知识,培养传教士进入内地传教。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年),天主教多明我会在澳门出版第一份葡文报纸《蜜蜂华报》,这是中国境内第一份报纸,传播各地新闻。与此同时,有些外国人为了经商和传教需要,撰写专著,介绍中国和外国情况,以促进中外人民的互相瞭解,这就向中国传播了西方近代的民主思想。
清道光十九年(182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1785-1850)在广州严禁鸦片,为要瞭解国际形势,他组织一批熟悉外文的人士,如亚孟、亚林、袁德辉、梁发之子梁进德等,在短期内编译出版一批书籍和参考资料。在翻译英国人慕瑞着《世界地理大全》时,林则徐根据此书内容予以删改,加写评语,编成《四洲志》一书。他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十分赞美,对民选总统予以肯定。例如,他在书中评介美国政治时说:“传闻大吕宋(指西班牙)开垦南弥利坚(即美国)之初,野则荒芜,弥望无人;山则深林,莫知矿处;壤则启辟,始破天荒。数百年来,育奈士达(即合众国的音译)遽成富强之国,足见国家之勃起,全由部民之勤奋。故虽不立国王,仅设总领(即总统),而国政操之舆论,所言必施行,有害必上闻,事简政速,令行禁止,与贤辟(即贤明君主)所治无异。此又变封建、郡县官家之局,而自成世界者。”当时林则徐作为朝廷大臣,其思想言论必然受到封建教条的诸多约束,居然认为民选总统可与圣主贤君比美、社会舆论可以决定国家大事,这需要独到眼光和巨大勇气,其言论在群众中必然产生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广州府顺德县人梁廷柟(1796-1861),曾在广东海防书局工作,有机会接触外国人士的撰着。他在道光二十四年至三十六年(1844-1846),根据外人著作编写《海国四说》,即《耶稣教难入中国说》,主要取材于基督教的宣传资料;《合省国(即美国)说》,三卷,主要取材于道光十年(1830年)美国第一位来华传教士裨治文(E·C·Bridgman 1801-1861)撰《合省国志略》;《兰仑(即伦敦,实指英国)偶说》四卷,主要取材于外国译著;《粤道贡国说》六卷,主要取材于粤海关档案。《海国四说》历述英、法、荷、葡、意、西等国通过贸易掠夺中国财富,并利用耶稣教侵略中国的罪恶。另一方面,他以赞赏的态度,介绍英、美的议会龢民主政治。例如,他在《合省国说·序》中表示:“予盖观于米利坚之合众为国,行之久而不变,然后知古者‘可畏非民’之未为虚语也。彼自立国以来,凡一国之赏罚、禁令,咸于民定共议,而后择人以守之。未有统领(即总统),先有国法(即宪法)。法也者,民心之公也。统领限年而易,殆如中国之命吏,虽有善者,终未尝以人变法。既不能据而不退,又不能举以自代。其举其退,一公之民,持乡举里选之意,择无可争夺、无可拥戴之人,置之不能作威、不能久据之地,而群听命焉。盖取所谓视听自民之茫无可据者,至是乃彰明较着而行之,实事求是而证之。为统领者,既知党非我树,私非我济,则亦惟有力守其法,于瞬息四年中,殚精竭神,求足以生去后之思,而无使覆当前之餗已矣。又安有贪侈凶暴,以必不可固之位,必不可再之时,而徒贻其民以口实者哉?”据《顺德县志》载,他发表这个观点,当时颇受人们的赞赏。
梁廷柟和林则徐一样,肯定资本主义制度,他称赞凡事通过立法,民选统领,反对终身担任最高职务,这实质上是否定封建制度。他出身平民家庭,少年丧父,刻苦治学,在科场中仅是到贡生,授澄海县训导,连养家活口都有困难,不久就辞职而归,谈不上“皇恩浩荡”。其后在广州任越华书院监院,青灯寒窗,博览群籍,目睹时艰,志存匡济,没有官爵束缚,思想自然解放,纵观环宇大势,探求治平之道,谠论宏议,振聋发聩,后人评论他:“客观上为清末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开了先声。”
二
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护法运动、国共合作、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等等,都在广州发生,或与广州有关。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期间发生的事件,给广州成为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准备了条件;从辛亥革命至北伐战争,其本身就是民主革命,所以广州是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
为什么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期间发生的事件,给广州成为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准备了条件?众所周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候,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30日),英军在广州城北郊三元里一带抢掠奸淫,无恶不作,三元里等地群众约5000人,高举“平英团”旗帜,和英军1000多人激战,当日恰逢雷雨,英军的火药枪淋湿后无法使用,被打得狼狈逃窜,它为广州的爱国主义传统增添了光辉篇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候,清文宗咸丰八年(1858年),广州城郊三元里、石井和南海、番禺两县人民在佛山镇成立团练局,组织义勇数万人,不断袭击英、法侵略者的踞点,使敌人胆战心惊。清德宗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时候,战场虽在广西、越南边境地区,但广州是重要的后勤基地,广东群众从各方面打击法国侵略者。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除北洋舰队外,广东海军也参加作战,广州府番禺县人邓世昌指挥致远舰英勇杀敌,奋不顾身,全舰官兵250多人壮烈牺牲,他们赤胆忠心,为后人树立了爱国主义榜样。
广州人民面对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势必奋起救亡图存,这就激发广大群众的高度爱国热情,探索富强之道。面对黑闇腐败的封建社会,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广州府花县人洪秀全举行太平天国起义,严重地动摇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只因太平天国领导人之间争权夺利,导致大规模互相残杀,同时很多起义者贪污腐败,这个天国迅速异化为新的封建王朝,起义终于在1864年失败。但是,广州的志士仁人坚持不懈,继续努力,倡议革新,这就出现了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年),受曾国藩委派筹建江南制造局的香山县南屏镇(今属珠海市)人容闳,于同治六年(1867年)向清廷建议,派遣留学生去美国学习,这是对传统的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严重挑战,为向西方学习创立良好开端。此后出国留学蔚然成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有不少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和骨干,广州府籍的人士就有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何香凝、朱执信、伍廷芳、高剑父等人。
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广州府香山县雍陌乡(今属珠海市)人郑观应,认为中国数千年的社会弊端,源于高度专制的封建政府,毫无民主,因此必须通过选举,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学习西方科技,发展民主工商业,扺御外国经济入侵,才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他于同治九年(1862年)刊行《救时揭要》一书,同治十年(1871年)增删后改名《易言》,在香港出版。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广州再经删定,改名《盛世危言》。此书尚未出版,江苏布政使邓华熙便抄呈光绪皇帝,皇帝阅后,下令总理衙门印发2000部给大臣阅读,因而轰动朝野,影响很大,康有为、梁启超都喜读此书。其后,广州府三水县胡礼垣、南海县何启把光绪十三年至二十七年(1887-1901)发表的政论,于戊戌变法后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汇集为《新政真诠》(又名《新政全书》)出版,倡议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设立议院,大办教育,发展实业。
对于变法维新,影响最大的要推广州府南海县康有为和新会县梁启超。康有为从光绪十四年(1888年)起,多次上书清帝,倡议变法图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梁启超从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1896-1899),先后在《时务报》、《清议报》发表《论不变法之害》、《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等14篇政论,要求改变政治制度,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培养有维新精神的人才,关注妇女权益,淘汰守旧官吏,其后辑成《变法通议》一书。光绪皇帝曾召见梁启超,命他呈上《变法通议》,赏六品衔,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不久,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皇帝,通缉康有为、梁启超。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但是,在国势危殆的情况下,要求改革的思潮不会平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在孙中山领导下,广州首先进行民主革命。
三
两千多年来,东西方人民都在追求最理想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工业化的大生产未出现之前,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不具备可行性,因而被后人称为空想社会主义。到了19世纪,在欧洲,出现了法国“信基督教”的圣·西门(1760-1825)主义、“小公社”的傅立叶(1772-1837)主义与英国“新和谐村”的欧文(1771-1858)主义。而在中国,则出现洪秀全(1814-1864)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康有为(1858-1927)的大同社会空想社会主义和孙中山(1866-1925)的民生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近代中国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均在广州地区诞生,对广州作为民主革命策源地的出现具有良好影响。
为什么近代中国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均在广州地区诞生?主要原因是受广州海洋文化影响。洪秀全的农业空想社会主义,其主要文件为《天朝田亩制度》,它提出:“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又说:“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此乃天父上主皇上帝特命太平真主救世旨意也。”众所周知,洪秀全的“天父上主皇上帝”乃是从西方基督教中搬过来的。康有为的大同社会空想社会主义,内容是把中国古代的仁政理想和西方近代的议会制度、大工业生产结合起来,并参照佛教的慈悲平等、基督教的博爱以及西方思想家如卢梭的天赋人权、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学说,加以融合发挥,提出要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他在《我史》(又名《康南海自编年谱》)中介绍自己接受西方思想影响时说:清光绪五年(1879年),“薄游香港,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乃复阅《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人们从中可知康有为思想发展之轨迹。至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他于1924年8月3日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今文明路鲁迅博物馆)演讲“民生主义”时说:“民生主义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我现在就是用民生二字来讲外国近百十年来所发生的一个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故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孙中山在欧美实地考察,他的切身体会当然很深刻,但是他的《民生主义》原着因陈炯明叛变而毁于炮火,我们未能窥见全貌。
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空想社会主义,但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前奏曲,它反对现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提倡互助平等、共同富裕,有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对推动民主革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
广州最早接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因此中国近代工业最早出现于广州黄埔,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也最早诞生于广州黄埔。中国工运史上著名的香港海员大罢工、沙面工人大罢工、省港大罢工均在广州地区发生,它促进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早在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葡萄牙人便驾驶欧洲式商船来广州贸易,船上使用西方火炮。广州府东莞县白沙巡检何儒因征收税款,发现船上有久居马六甲的华人杨三、戴明等熟悉西方造船、铸炮、制火药的技术。广东海道副使汪鋐命令何儒劝说杨三、戴明留在东莞,这是中国人最早仿造西方火炮。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葡萄牙殖民者别都卢(Pedro Homen)等率领西方船队入侵广州府新会县西草湾,汪鋐用西方火炮全歼葡萄牙殖民者,这比清朝林则徐提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足足早了三百多年。此后长期内,西方殖民者不敢觊觎广州府。
西方商人来中国贸易,需要在广州黄埔维修商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香港“大英轮船公司”派代表柯拜(J·Couper)来黄埔监督修理英国船舶,他发现可获厚利,便在此建造现代化的“柯拜船坞”,这是外商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家船厂,也是未经许可而非法建造的船厂。此例一开,外商接连在黄埔侵犯中国主权,擅自建厂。因外商必须就地招工,故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广州黄埔诞生。
中国近代产业工人早于中国近代资本家的诞生;再者,中国近代产业工人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时,便受到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成为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不像欧美有的工人团体被工团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所控制。例如,1922年1月22日,香港海员要求增加工资,英国资本家拒絶,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林伟民、苏兆征等领导下,到1月底止,包括码头搬运在内的罢工人数达到了3万多人。香港英国当局竟以武力封闭海员、运输两个工会,逮捕罢工领袖,工人奋起反抗。3月1日,香港10多万工人实行总罢工,广州方面鼎力支持。4日,大批工人离开香港,港英当局停开广九铁路货车来阻挡,工人便步行回广州,途经九龙沙田,英国军警竟然开枪,打死6人,打伤数百人,造成“沙田惨案”。孙中山领导的广东军政府向港英当局提出抗议,通电全国予以援助。3月5日,港英当局被迫答应增加工资百分之十五至三十,恢复海员、搬运工会,释放被捕工人领袖,抚恤死难者,罢工取得胜利,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起点。同年5月1日,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8小时工作制、罢工援助、工会组织原则等决议。
1924年7月,英帝国主义颁布侮辱华人的新警律,规定住在广州沙面的中国工人出入沙面须带执照,而外国人则可自由出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沙面中国工人举行大罢工。8月,罢工以英帝国主义取消新警律而胜利结束。
1925年5月10日,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通过工人阶级与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工农联合等决议,确定工人阶级应当参加和领导民主革命,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正式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并决定正式参加赤色工会国际。同年6月19日,香港工人在邓中夏、陈延年、苏兆征等领导下,支援上海“五卅运动”,有25万人参加,10多万工人罢工后离开香港回到广州,广州英、美、日商洋行和沙面租界的工人也参加大罢工。6月23日,广州工人、农民、学生等10万人游行示威,途经沙面租界的沙基时,遭到英、法军队枪击,当场牺牲50多人、伤170多人,轻伤的不计其数,造成“沙基惨案”,激起全国人民更大的反帝怒火,积极支持“省港大罢工”。中华全国总工会为加强对罢工的领导,成立省港罢工委员会。罢工历时16个月,参加人数之多,斗争时间之长,在世界工运史上也属罕见。它给英帝国主义以重大打击,对进行北伐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作出重大贡献。
五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共两党领导人和文化思想界的进步人士云集广州。为了民主革命的需要,创办军事、政治学校和群众运动讲习所,培养大批革命骨干,使广州成为民主革命策源地。与此同时,还创办几间普通高校,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
众所周知,国共合作后,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孙中山下令成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在广州东郊黄埔长洲岛,俗称“黄埔军校”。在此开办6期,共招生12000多人,学员来自全国26省。1928年3月迁往南京,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俗称“中央军校”或“军校”。当时国共两党许多杰出人物都曾在黄埔军校任职任教,共产党方面有周恩来、叶剑英、陈赓、聂荣臻、李富春、陈潭秋、李达、恽代英、萧楚女、项英、郭沫若等;国民党方面,几乎所有头面人物都曾在黄埔军校任职,如孙中山、蒋介石、胡汉民、廖仲恺、汪精卫、李济深、邓演达、戴季陶、李宗仁、何应钦、邵力子、顾祝同、刘峙、陈诚、张治中、蒋鼎文等。黄埔军校作为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官的军事学校,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据徐平《兴衰荣辱“黄埔系”》一文说:“黄埔毕业生中的许多人,成为国民党军队和人民解放军中的高级将领。人民解放军中获少将以上军衔的有40余人,其中上将以上有徐向前、林彪、陈赓、许光达、罗瑞卿、周士第、陈明仁、杨至成、宋时轮、张宗逊、陈伯钧、郭天民等;国民党军方面任兵团司令以上职务的有60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有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关麟征、黄杰、桂永清、黄淮、郑洞国、邱清泉、王耀武、胡琏、廖耀湘等。”该校办公楼为前陆军小学建筑物,现改为“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课室和宿舍乃是葵棚,早已不存。
众所罕知的是1925年12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27次会议决定开办“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培训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干部。据《黄克诚回忆録》载:“讲习班的领导机构是理事会,理事会的成员由谭延闿、程潜、林祖涵(即林伯渠)、鲁涤平、陈嘉佑、毛泽东、李富春等七人。李富春兼任班主任。”“讲课的有汪精卫、陈公博、高语罕、张太雷、毛泽东、邓中夏、萧楚女、恽代英、蒋先云、朱剑凡等人。讲习班除正式上课之外,还经常邀请当时的著名人士来作讲演,宋庆龄、蒋介石、吴稚晖、彭湃等都来讲演过。”除学习政治理论外,还有军事训练。“实际上主持讲习班的是林伯渠、毛泽东、李富春等共产党人。”“当时讲习班的学员中,有不少共产党员,现在(黄克诚)还能记起名字的有:陈叶平、王泽民、钟石林、谢文熙、黄庭芳、傅光夏、刘镇一、朱国中、段德昌、孙志豪、徐德、刘楚雄、雷克长、武文元、李天赐、黄师敌、谢南岭、洪涛、胡越、范志英、曾希圣、米青等。”全班学员380多人,絶大部分是湖南籍;另一种说法是该班正式学员200人,旁听学员将近200人,旁听学员大多为湖南籍。杨开慧是旁听学员,为人端庄,沉默寡言。学员编为1个大队,下分4个中队。1926年初开学,同年7月进行北伐,因战争需要提前结业。现存两本同学録,一存韶山博物馆,一存湖南革命历史博物馆。校址在今烈士陵园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原为清末广东谘议局)附近,课室用葵棚建成,早已毁圮,学员宿舍则租用附近民房。
当时国共合作在广州还创办了好些培养群众运动骨干的讲习所。其中为人们广泛知悉的,当推由彭湃创办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共6届,农讲所主任依次是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彭湃、毛泽东,时间由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第一、二届所址在越秀南路惠州会馆,三至五届在东皋大道一号,第六届在中山四路番禺学宫,共培养772名毕业生和25名旁听生,学员来自全国20个省区,毕业后分赴各地从事农运工作。据先辈说,当时还有工人运动讲习所、商人运动讲习所、妇女运动讲习所、华侨运动讲习所。
上述革命学校和讲习所的创办,使广州充满一片革命新气象。何香凝在《我的回忆》中说:“当时广大的工农群众和革命分子都齐心一意的投身到革命风暴中来,广东到处都洋溢着蓬勃的革命气息。”
在这期间,1923年,孙中山建议在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前身为两广速成师范馆)的基础上,合并广东公立法政法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成为国立广东大学;其后将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前身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并入为医学院。1925年孙中山逝世,为纪念他的功绩,改名国立中山大学。1925年省港大罢工,很多爱国青年反抗英帝国主义,从香港回到广州,为满足其升学愿望,陈炳权、王志远等创办私立广东国民大学;1927年1月,陈炳权、吴在民等创办私立广州大学。鲁迅等进步人士前来中山大学等校任教,对广州学生运动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人才。广州成为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这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产物。
(作者:袁钟仁,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