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书情观察 >> 详细内容

东京审判重要文书首次出版 史料价值极高

http://www.CRNTT.com 2007-12-15 08:47:43 马燕
  近日出版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9—55卷,其中第29卷《国际检察局文书•美国报刊报导》(以下简称《文书》)中,首次翻译发表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重要文书,以及国际检察局等“第三方”有关南京暴行的调查取证过程的报告,史料价值极高。 
  
  开庭词:其中文版以前未发表过 
  
  编译者之一、江苏省行政学院学者杨夏鸣认为,这次翻译发表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重要文书中,总检察官基南的《开庭词》非常重要。不仅它的中文版在中国以前没有发表过,在美国的英文版也很少找到。而基南的《开庭词》中,对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所犯下的罪行,就进行了很严厉的定性和谴责。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由11个国家组成,担任总检察官的是美国人基南,他曾是美国前司法部刑事犯罪局局长。总《开庭词》由总检察官基南致词,审判环节由副检察官再次进行《开庭词》致词。 
  
  其中,基南的《开庭词》提到,日本“系统、无情地屠杀、强奸、拷打成千上万名战俘、平民、妇女和儿童以及肆意、大规模地摧毁家庭和财产,完全超出了任何可能的军事需要,是日军占领南京的特征。”并认为,“南京的浩劫”在现代战争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取证报告:披露寻找暴行证人的经过 
  
  据杨夏鸣统计,在国际检察局南京取证报告中,最后指证日军犯下南京暴行的至少有9名“铁证”,他们中,有7人来自中国南京,有2名来自美国。而其中来自中国的梁庭芳上尉和来自美国的威尔逊的证词刚好互相佐证。 
  
  记者看到,首次披露的国际检察局南京取证报告中,不仅有他们寻找南京暴行的证人的经过,还附有最后与他们同机返回的7名重要证人。他们分别是乔治•菲奇(美国在南京的安全区的干事长)、许传音博士(留美,回国后在铁道部工作)、贝茨博士(金陵大学历史系教授)、梁庭芳上尉(中国上尉军医,在日军江边大规模枪杀中死里逃生)、尚德义(幸存者)、陈福宝(目击者)、伍长德(前员警、死里逃生)。 
  
  从美国飞往东京的也有2名证人,一名是冒着生命危险,用一架16毫米摄影机拍摄了日军暴行的马吉,另一名是南京当时唯一的外科医生威尔逊。巧合的是,威尔逊当时刚好给梁庭芳看过病,在法庭上,他们互相指认,加深了证据的可信性。 
  
  有力证据:系统收录了《纽约时报》等报导 
  
  对日本右翼所谓当时国际社会“没有听说过南京大屠杀”的说法,最有力的否认莫过于提供出相应的报导。而此次《文书》就系统收录了《纽约时报》记者德丁(Tillman Durdin)等人的135篇有关南京的报导。这些报导始于1937年8月16日日本飞机开始轰炸南京,止于1945年日本投降,以独特的视角完整地记录了这段历史。 
   
  杨夏鸣介绍,1937年12月13日,大屠杀开始。当时在宁的共有27名外国人。德丁当时登船离开,恰好亲眼目睹了江边大屠杀。这一幕在8年后,再次出现在1945年8月27日《纽约时报》上发表的文章——《牢记南京》中。报导中说:“就在登上舰只(美国炮艇瓦胡号)前往上海之前,记者亲眼看见江边上正在处决200名男子。” 
   
  杨夏鸣介绍,从美国的资料来看,当时东京审判也想请德丁作证的,不过由于德丁当时作为马歇尔的特别助理非常忙,所以未能成行。但这位西方友人对南京大屠杀一直抱有非常客观公正的态度,比如他在上述同一篇报导中写道:“在对日战争中,美国使用过不止一条口号。我们被要求‘牢记珍珠港’,后来又是‘牢记巴丹半岛’。中国人的口号可能有50条。但他们实际上只需要一条就够了,那就是‘牢记南京’。”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日本右翼公然否认曾经有过南京大屠杀时,这位老人又再一次站出来,在记者招待会上为历史真相作证。

  来源:扬子晚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