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书情观察 >> 详细内容

北京地坛书市“旧书一条街”行情看涨

http://www.CRNTT.com 2007-11-23 12:39:46 赵王月
  在北京地坛书市设摊的“旧书一条街”备受读者关注,虽然一本旧书开价动辄几百上千,但不乏买主,开张仅三天,收入就已经超过10万元。
   
   明刻版《荀子》成“镇街之宝”
 
    “旧书买卖一般不说多少本,而说卖了多少钱。”昨天,据孔夫子旧书网业务经理赵爱军初步估计,他们三天大约收入10万元。虽然逛书市的平民老百姓居多,但真正的买主都是行家。“就是来捡漏的。”他说,这次带来的书大概有两万多种,都不便宜,一般定价几百元,如果是民国线装书,则为三四千。“明清的木刻版则会更高,我们这次带来了2000多本,总价100多万元。”至于“镇街之宝”——六册明朝时的木刻版《荀子》,用白绵纸印刷,完全没有修补过,价格至少十万元,足够买辆小轿车了。尽管价格不菲,但赵爱军表示,每个档次的售出情况都比较平均,从几百到几千都不乏买主。   

   读者看到自己旧藏后悔不叠 

    来捡漏的行家,多半是看中了旧书的升值潜力。赵爱军说,这几年旧书市场逐渐走热,倒手就能翻倍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昨天有个人逛到我们摊上,拿起一本明代线装的《王文公文抄》,随手一翻,突然惊呼,这不就是我卖出去的那本吗!”原来,这本书是他几年前花3000多元收来的,后来以1万元出手,本以为够赚了,没曾想现在的卖主居然开价9.5万,让他后悔不叠。    


   不少善本孤品出自废品堆     

  起旧书的来源,则更为离奇。“这些旧书打哪儿来?说了都没人相信,大多数都是捡废品的收来的。”赵爱军说,不少收废品的,都到大学、科研机构门口“蹲点”,就为了淘“宝贝”。行内最广为流传的是,两三年前,几个收废品的从某个研究所收了几麻袋旧书,拿到潘家园,有懂行的人看了,给了他们十几万,全部“包圆”。这还没完,潘家园的哥几个拿到家里挑挑拣拣,找出不少孤本,再倒手,现在竟然价格翻了六七倍,最后以七十多万出售。“懂行的都知道,有的干脆定几个拣废品的‘线人’,直接告诉他们要什么书,这些收废品的走街串巷,没准就能从哪家的垃圾堆里拾回来。”    

   旧书收藏不要盲目     

  据业内人士介绍,因为“物以稀为贵”,珍贵的古书每年能升值30%至40%左右。“现在升值空间最大的还是线装古籍书,这需要一定的知识才行,如果是外行,对这个版本看不好也不行。”专家提醒,初入此圈的人千万不要盲目进行古书投资,一定要先去市场上多瞭解行情,参考一下同类书籍的交易价格再出手。  

    鲁迅残本由200元卖到27万元   

   地坛书市“旧书一条街”的火爆是目前旧书市场的一个缩影,也许大多数人想不到,故纸堆里的淘金故事竟然比任何一只股票、基金都更为传奇。一本以200元购来的鲁迅《域外小说集》,在前天的海王村秋季拍卖会上,拍出27万的高价。
     
  《域外小说集》是鲁迅1909年从日本留学归来前的最后一部作品。此书出版后分别在日本东京和上海出售发行,当时销售情况并不太好,因此余书便存放在上海寄售处。没想到,寄售处后来不慎失火,书与书板全部化为灰烬。因此,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成了鲁迅发行量最少的一部著作,存世量仅为数册。据收藏者讲,这本残本最初以200元购来,拿到孔夫子网上拍卖,卖了2万元。而新买主收购后,拿到4日的海王村2007年秋季拍卖会上,竟然拍出27万元高价,净赚了25万!

  (来源:北京晨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