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在海峡两岸出版界的共同努力下,台湾地区出版界人士打破封锁,参加由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在上海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图书博览会”,为两岸出版文化交流拉开序幕。此后,两岸的出版交流与贸易被提上日程,至今已有20个年头。
20年间,两岸出版同仁交往从存有顾虑,到互相理解,培育了深厚友情。两岸业界的交流规模从小到大,人数从少到多;交流活动日渐频繁,进入佳境,成为促进双方经贸文化交流与互动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本报特辟专版介绍海峡两岸图书博览会,以见证历史,总结经验,使两岸出版交流向更广泛、更深入、更良性的方向发展。
两岸出版贡献人员名单
在2005年第十届华文出版联谊会议上,四家出版协会联名对长期为推动华文出版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24位出版界资深人士予以表彰及颁发纪念杯,获此殊荣的是:宋木文 许力以 于友先 陈为江 周谊 常振国 杨德炎 吴江江 潘国彦 黄肇珩 武奎煜 宋定西 杨荣川 陈恩泉 王国安 陈信元 李祖泽 陈万雄 沈本瑛 李庆生 陆国燊 陈松龄 李成俊 陈雨润
“海峡两岸图书出版交流即将届满20年,20年来,我一直没有离开这个岗位。1988年,我们出版协会组团参加在上海举办的海峡两岸图书展览,当时台湾当局的政策是‘三个不接触’,我们去参加这个展览时都很担心到了上海之后还能不能回到台北。但事实证明,那次上海之行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两岸出版交流。”回顾海峡两岸出版文化交流的历史,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理事长陈恩泉感慨万分。
已六次赴台湾参加两岸图书展的中国出版对外贸易公司总经理吴江江,在谈起两岸出版交流现状时信心十足:“大陆与台湾的文化联系从未如此热。今年,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之频繁超乎人们的想像。1月的北京图书订货会,4月的重庆全国书市,7月的香港书展,还有8月上海书展的版权贸易洽谈会,9月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10月的台湾大陆书展和厦门的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两岸同胞同宗同文,文化的血脉是任何力量也割不断的。”
破冰之旅开启新天地
在刚刚落幕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上,台版图书销售500余万元。从不能来祖国大陆参展,到如今的喜人销售成绩,包括陈恩泉在内的台湾出版界和大陆出版界一道,终于实现了海峡两岸出版的“三通”。
回忆起20年前台湾出版界冲破海峡阻隔,第一次踏上祖国大陆土地的情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陈恩泉、中国出版对外贸易公司原副总经理袁琦、魏龙泉——都非常激动。
1988年10月,一支由12人组成的台湾出版界代表团,怀揣着“私人保证书”,分别从香港、日本转机降落到了上海虹桥机场。这是1949年之后,台湾地区第一个以行业团体的形式正式来到祖国大陆的代表团。其时,台湾当局开放民众赴祖国大陆探亲刚刚开始。
两岸交流渐入佳境
20年来,尽管两岸关系时有波折,但出版交流从没有中断过,且一直在向前推进,规模从小到大,人数从少到多。正如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在第三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上所说,两岸经贸与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已经相当广泛和深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之所以有今天的成果,出版交流功不可没。在两岸交流的众领域中,出版交流起步早、发展快、影响大,一直是两岸交流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之一。
20年来,两岸出版交流共计在台湾举办过9次大型“大陆图书展览”,从1990年台湾出版界组团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起,到今天,大陆的诸多出版活动,特别是三大书业活动——北京图书订货会、全国书市与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均有台湾出版业者踊跃参加。
与此同时,两岸图书交流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台湾进口大陆图书方面,已经形成有效的平台和网路;在大陆进口台湾图书方面,早已形成特有的管道和基地。两岸图书交流平台和管道的建立,成为两岸图书交流的基地和桥梁,双方从实践中建立起来的管道和基地,保证了两岸图书交流的顺利进行。
通过书展、展销会、交易会、研讨会等方式,进行两岸出版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两岸出版文化交流进入高潮期和推动图书交流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说,两岸出版交流已建立了顺畅的机制,交流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从一般交流到实质性合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学术交流日益频繁
从1988年开始,两岸每年都定期举办学术交流和研讨会及出版洽谈会、联谊会等活动,至今已有12届,在出版、编辑、发行、印刷、物流、网路、经营管理、版权贸易方面进行了较广泛和深入的研讨。特别是进入2000年,交流活动更加深入与广泛。两岸出版交流与合作现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并展现出积极而美好的前景。
版权贸易硕果累累
国内的版权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华人密集的国家和地区,占总输出量的80.1%。其中台湾在内地版权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它是引进量的第三名,占总量的14.5%;输出量的第一名,占总量的63.6%,与香港地区相比,高出52个百分点。这显示出台湾在引进介绍传播先进文化和输出中华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和传播作用。据统计,1998年大陆引进台湾版权871项,输出台湾版权403项;到2005年,引进版权约1040项,输出版权约670项。目前两岸一直互为最重要的图书版权贸易伙伴之一。
书刊销售日益活跃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大陆平均每年进口台湾出版物500万美元左右。每年出口到台湾的图书10多万种,报刊4000多种,总计100至150万美元,主要是面向机关、团体和学校等。这种贸易存在着严重不对等的情况:即大陆进口的台湾出版物可以在经销外文书刊的书店零售,而台湾进口大陆的出版物只供应机关、团体、学校,不能进入零售市场。2003年7月,台湾开放简体字版图书进口后,至12月的半年间,大陆进入台湾的图书达28288种,144981册(套)。从台湾实际情况看,简体字版图书需求量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人员交往趋势上升
多年来,两岸之间特别是出版同业交流与合作十分密切,往来频繁。每年来访的台湾出版人士数以千计,大陆赴台交流也日益增多,据统计,每年有近50个团组、500人次赴台,在合作出版、编辑、发行、物流和印刷等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
斡旋
对这次破冰之旅,在记者的采访中,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美国洛杉矶长青书局的经理刘冰先生。
陈恩泉介绍说,1987年5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率团访问美国。在纽约市举行的一次午宴上,杨尚昆向出席的台湾代表表达愿望,希望台湾出版界前往祖国大陆举办书展,进行文化交流。很快,出生在上海、1972年赴美之前担任过台湾三家出版社的总经理,在两岸出版界都有一定声望和人脉的美国洛杉矶长青书局经理刘冰被推举出来促成此事。
在刘冰的努力下,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召开了四次会议专门讨论。但组团进展不是很顺利,“能不能回来”成了当时提得最多的问题。时任台湾出版协会副秘书长的陈恩泉当时坚决主张成行,他觉得既然有这样一个机会,就应该到同样是中文出版的对岸去看一看。
会面
1988年10月中旬,以探亲的名义赴祖国大陆的台湾代表,通过香港、日本转机到达祖国大陆。但是陈恩泉和另外两人因为没有任何亲属在祖国大陆,只能以旅游的名义先去了日本,经过不懈努力,10月19日陈恩泉等方才登上中国民航从日本飞往上海的班机。
袁琦记得,当时还没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因此他们临时决定在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下面,成立了一个中国同源公司,以民间社团的名义,与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台贸国际有限公司一起,作为这次海峡两岸书展的主办方。
陈恩泉到达上海的第二天,“海峡两岸图书展览”正式开幕。陈恩泉在上海见到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许力以,从此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与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建立起了对口关系。也正是两个行业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打开了两岸出版交流的新天地。
书展结束后,陈恩泉一行来到了北京,与新闻出版署下属的中华版权代理公司举行了海峡两岸第一次版权贸易的洽谈会,双方都表达了对于版权开放时间的想法。两岸出版贸易问题被正式提上日程。
互展
1990年起,台湾出版界每年都会派人前往祖国大陆交流。陈恩泉成了两岸出版交流的助推手,成为两岸出版界耳熟能详的人物。
1993年5月,在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的邀请下,许力以以团长身份首次率领中国版协代表团访台,在台湾召开了40年来的第一次两岸出版研讨会。1993年11月,台湾图书出版事业协会组团赴京参加“1993台湾图书展览”,这是台湾图书40年来第一次在大陆正式、单独、大规模、公开展出。
1994年3月,在台湾举办了“1994大陆图书展览”,这是大陆简体字版图书第一次在台湾展出,99家出版社展出简体字版图书2.5万余种。“这次书展轰动台北,许多离开祖国大陆已经50年的老兵,赶了很远的路,互相搀扶着赶来参观,不少人见到故乡画册,激动得老泪纵横。”回首往事,陈恩泉评价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海峡两岸20年的出版文化交流,对消除隔阂、寻根问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吴江江说。
互学互补促出版大繁荣
“在两岸出版交流中,经济利益是现实的纽带,文化则是血脉的纽带。”吴江江认为,两岸同文同宗,有共同的历史背景,有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两岸出版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认同,血脉的认同,这种认同是任何力量都割不断的。
现在两岸的合作交流已向纵深方向发展,除原版进出口、版权贸易、合作出版、联合购买海外版权外,双方还共同投资开书店、搞批发、办物流等,出版机构之间正在积极探索全新的更多样、更紧密的交流合作方式,台商资金进入大陆出版物分销领域,成品书销售合作业务也出现新的商机。
回顾20年两岸交流历程,我们可以看出,两岸开始进行出版交流时,正值内地改革开放初期,台湾方面在装帧技术、经营管理、印刷品质以及引进西方先进经营管理、高新技术选题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大陆则在人才、出版资源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经过20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大陆出版业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际出版界有相当大的影响。
台湾图书业一些权威人士认为,这几年大陆出版业发展很快,两岸的出版业发展态势的转变已经相当明显。在交流过程中,大陆出版业不但把台湾的行销手段以及排版、印刷、装订、设计等技术问题都统统吸收并迅速付诸实践,到现在已经不输给台湾,且经营方式等方面已有超越的态势,物流还有不少创新。
吴江江认为,台湾出版的精品图书很多,大陆在组织出版资源方面有着非常强大的优势,如,2万余位学者花费10年心血、国家投资2亿元人民币出版的75册《大百科全书》,以及10多家出版社共同出资编撰的60册《中国美术全集》等书,都显示出大陆出版界的整体阵容和学术实力。这些集大成的出版项目是台湾难以做到的。这些图书版权转让给台湾,已成为台湾知识界的热门书。
现在,两岸出版交流中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双方的共同需要。两岸出版热点同步、互动空前,一体化格局已基本形成,两岸出版交流正向更广泛、更深入、更良性的阶段发展。
陈恩泉认为,台湾图书出版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出版社大概有2000多家,一年出版的新书大概有4万多种,而2300万的台湾人口,很难消化这么多的图书产品。“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华文市场,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阅读量,商机无限。”
“两岸出版交流发展到今天,基本上达到了双赢的目的。我们一定要做到承上启下,一代代出版人都要做到坚持合作,坚持发展,不辱使命。”吴江江说。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