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书情观察 >> 详细内容

相得益彰:鲁迅是路金庸是景

http://www.CRNTT.com 2007-08-17 04:40:15 张若渔
  鲁迅先生在《野草》中如此写道:“愿我的文章速朽”;又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然而,期待“速朽”、希望世人“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的鲁迅,却永垂不朽,成为许多中国人沉潜心底、摇撼不动的精神灯塔。这是一种值得欣慰的敬仰和爱戴,但争执也往往因此而起。 

  近日,金庸武侠名著《天龙八部》、《雪山飞狐》等的节选片段出现在了课改后的北京语文泛读备选篇目中。与此同时,鲁迅、朱自清等名家的作品数量逐渐减少。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争议,甚至发出了“金庸取代鲁迅”的担忧。 

  如果按照鲁迅先生的意思,“金庸取代鲁迅”大概是他求之不得的。但显然,在他的崇敬者那里,这势必是一种令人无法容忍的文化挑衅。我们都很容易体谅和理解这种感情——鲁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良心和脊梁,在后世的研究中,他的伟大性甚至神性被再三勾勒和刻画。而一旦鲁迅被神圣化,任何企图改变他容貌的努力,似乎都成了有关“僭越”的重大事端。 

  金庸的挑战者地位无疑让事情变得尤其复杂,不仅因为金庸的“粉丝”和重量级不让鲁迅,更因为他是个写武侠小说的,与鲁迅的深沉气质迥然有别。前者让金庸有能力颠覆鲁迅的地位,这构成了一种迫在眉睫的“侵略性”;而后者标志着“娱乐精神”对深沉思想的胜利,这又被认为是精神高度的“矮化”。于是,北京课改的一次技术性调整,不可避免地引来非议。 

  其实,把金庸的武侠小说单纯理解为“娱乐”,未免失之于粗暴和轻率。我看过四川一位学者对金庸小说的政治学解读,在感叹其博大精深的历史感之外,更深有感触其力透纸背的现代性,对中国文明进步的启示录意义虽润物无声却昭然若揭。这坚定了我的想法,文化无高下,鲁迅和杂文和金庸的武侠,都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很多时候,文体本身是有遮蔽性和误导性的,完全看我们怎样去解读、是否有解读的能力。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人文底蕴和精神高点。鲁迅、朱自清等名家在阅读视野中的稀释和淡化,不是他们的作品失去了光辉,而是时代永远需要为人们输送新鲜血液。如果我们抛开鲁迅与金庸之争,就会看到在北京课改中《许三观卖血记》替掉了《陈焕生进城》,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替掉了《孔雀东南飞》,奇怪的是,为什么没有因此产生余华取代高晓声、海子取代“焦仲卿妻”的担忧?看上去,所谓文化云云都是假相,真正的问题还是不合时宜的偶像崇拜。 

  布罗代尔在《法兰西的特性》中说,历史从来就是在道路的两旁生根发芽的。从此意义上讲,我愿意把鲁迅比作“道路”,而把金庸比作道路两旁的“风景”——只有“道路”和“风景”相得益彰,才能成就历史,也才能成全生活。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