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书情观察 >> 详细内容

钱学森书信结集亮相2007上海书展

http://www.CRNTT.com 2007-08-16 04:02:09 王磊 李婷
  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钱学森书信》,昨天亮相本届上海书展。钱老近半个世纪的书信经过征集、整理、编辑、加注释等,共选出写给1066人和单位的3331封书信,分十卷印出。    

  “一部《钱学森书信》捧在你的手里,犹如一个活生生的钱学森站在你的面前。读完这部书信,掩卷冥思,你不仅可以看到钱学森的‘外表’,还可以真切地感觉到他的内心世界。”担任钱老秘书超过20年的涂元季少将在书的前言中这样写道。而昨天举行的“钱老的精神世界”报告会,涂元季讲述的一则则钱老书信背后的故事,更是感动了书展现场的读者。    

  “署名应给干实活的人”    

  《钱学森书信》第一卷第一封信就是钱学森1955年6月15日为争取回国,从美国写给陈叔通先生的。尽管很多人都知道钱学森曲折的回国历程,他回国以后又写信去美国的事却鲜为人知。钱学森回国后,写信动员了一批在海外的中国科学家回国。这些科学家中,最有名的是郭永怀。郭永怀回国以后,曾任力学所副所长、原子能研究院副院长,为我国的原子弹、氢弹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尽管钱老回国以后未曾招收研究生,但他通过谈话和写信,指导过许多人。钱老严谨的学风,令曾与钱老通信的学子肃然起敬。北京师范大学的汪培庄教授在钱老的指导下,写出了一篇模糊数学的论文。他把论文寄给钱老并提出由他们二人共同署名,钱老在表示论文需进一步修改的同时,严肃声明:“把我的名字放在文章的作者中是不对的,我决不同意。要说我曾向您提过一两点有用的参考意见,那也只能在文章末尾讲上一句。”   

  在和别人的共同研究中,钱老也不会因为自己是权威、名气大,就一定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1986年,他和沈大德、吴廷嘉联合署名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沈、吴提出钱学森应为第一署名人。但是钱老坚持将自己排在最后,因为沈、吴二人做的工作比他多。    

  在钱老看来,“这不是什么客气,科学论文只能署干实活的人。这是科学论文的惯例,好学风,我们务必遵守!至要,至要!!!”   

  夫人没沾到他一点光    

  科学家也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对于不正之风,钱学森用“独善其身”来对抗。他给自己定下很多“不”,以规范生活作风。请吃请喝,特别是用公款大吃大喝,成了钱老定下的第一个“不”的规矩。钱老参加各种会议,都坚持不吃“会议灶”,而是回家吃饭。有单位请他做报告,他也是讲完就走人,从不让人招待。而对于钱老的第二个“不”——不搞公款旅游,钱老的夫人更是深有体会。钱老曾答应夫人,退休后带她去各地旅游。但是钱老退出一线领导岗位之后,就婉言谢绝任何去外地的“出差”。钱老的老伴开玩笑地说:“跟着他一点光都没有沾到。”钱学森另一个“不”就是不参加任何成果鉴定会,因为他知道不少鉴定会“名堂”太多。
 
  请辞各种头衔30余个    
  
  几十年来,钱老曾经请辞30余个各种称号头衔。有出版社想聘钱老为中国市场出版公司顾问,但他回信说:“我对经济学只是个小学生,怎能滥竽充数,混迹于学术顾问委员会之中?”他在退回聘书时,生怕别人不按他的意见办,所以将聘书中“钱学森”三个字用红笔划了个大“菖”。    

  有人写信称他是中国的“导弹之父”或“航太之父”,他立即回信说,这么称呼他是不对的,不科学的。导弹航太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不是一两个人能搞成功的。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