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海成书法 |
我写字的目的除为了“实用”以外,是想进一步理解“书画同源”的含义与道理。
从最表面和最直观的角度来看,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中国画)所用的工具与材料(笔、墨、纸、砚)乃至装裱形式、绘制的幅式均为一致,都说明书画不分家,都是同一母体的双胞胎艺术。
如果从深层来分析,书与画都和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息息相关:原始时代的人因歌舞不足以记述其情时,便会产生文字,产生诗、文;当诗、文不足以述其志时,便产生以画来达意记事;字未能表述清楚,便以画辅之,当画未尽意时,往往又以字为进一步说明,因而字与画,书法艺术与中国画艺术一开始便互为依存。晋代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里便出现了画与书法,画与诗文融合在一起的例证了,虽然以后的隋、唐、五代乃至宋代的漫长岁月,书画形成统一整体的格局未臻成熟,但这几代的绘画作品中,不时出现较完美的书画浑然一体的实例,特别是宋代的作品,奠定了元明以后的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东方艺术。
第三,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于取景构图,立意都以自然为依归,以“形”、“神”来表达意象,表述心迹,所谓“得心源”者也。因此中国画山水画与花鸟画都比西方的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成熟早一千年以上;中国书法是以文字为载体的意象艺术,中国文字的出现其实与西方初期的文字,从意义上来说是差异不大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异化,差距便越来越大。西方的文字中的绘画含意与象形意味消失了,而中国文字的出现及演化,虽也有符号化现象,但在篆、隶、楷、草、行五大书体中,不少文字仍保留原始绘画含义和象形的形迹,特别是篆书,不少的文字无论形、意,还与原始绘画保持着一致性。
其四,书法的结字、用笔、布局、章法和中国画的取景、经营位置、景物的造型等于某种程度上都是借镜于造化而及于心源。绘画多直接取法于造化,而书法则更多是与自然暗合,不少的创造法则、组合法则、表现法则都是大同小异。例如绘画构图的开合、聚散、疏密、主次、虚实、呼应、对比、调和、笔墨的浓淡与书法创作中的疏密节奏、用笔的变化统一、章法的错落和谐无不相合。郑板桥的乱石铺阶书体与石涛的“没天没地”苔点的组合是何等相似,源于造化;绘画作品与书法作品的题款用印都一样讲究构图、布局及大小、色彩的统一和谐与呼应;中国书法是以点线构成的意象艺术,而中国画则强调以点线面的组合构成形象的造型艺术……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书画同源。人说“画好字必好”,因为是“书画同源”,从古人身上充分看到这一点,宋代的苏东坡、米芾;元代的赵孟俯;明代的文征明、董其昌、唐寅、徐渭,清代的郑板桥、金冬心;近现代的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李可染、陆俨少、钱松岩……无一不是书画俱精。不过岭南画派的画家及不少现代画家的字却难于体现出“好画必好字”的规律来,这就说明书画虽“同源”,但并非“同一”,“好画”未必“好字”,正如同一优良种子,是否经过园丁的精心培育关系极大,经过培养的,可能进化,成为更优的种子,没有经过培养的则会异化成劣种。所以,书画虽“同源”,要做到书画俱精,还必须用功夫,方有“好画必好字”的功效,各位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