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作家访谈 >> 详细内容

陈中秋:创作与人生 挥洒自如

http://www.CRNTT.com 2006-10-26 03:28:33 白岚
 



  采访陈中秋是在他的办公室,阳光灿烂的房间里充满了书卷气和文人气,但在两个小时的过程中,电话铃声持续不断,找他请示各种事情的人持续不断,我仿佛看见两个不同的人在面前穿梭,一个是理智果断的领导者,一个是激情无限的戏剧家。
    
  剧作家之路始于偶然
    
  记:您是中文系的毕业生,怎么会成了一个剧作家呢?
    
  陈:中文系本来不是培养剧作家的。我写戏说来有个故事。我大学毕业分配到韶关地区文艺办公室,不久就下基层锻炼,到了乐昌梅花公社的大坪镇。1971年省里搞汇演,领导对我说,你写一出采茶戏吧。接到任务后,我这个从未接触过粤北采茶戏的人,只有靠自己的刻苦,戏剧理论与创作都从零学起,边学边写,也幸好有戏剧学院毕业的同事点拨,告诉我湖南的花鼓戏和粤北的采茶戏有很相似的地方,使我很快就拿出了我的第一个作品--采茶戏《支农记》。
    
  现在看来,《支农记》仍然是个很规范的小戏。尽管作品的语言有很浓厚的时代背景,可里面的思想并未过时,也因此,在编辑作品集的时候,我并没有作任何改动,我想让作品反映出过去的时代风貌。
    
  记:你不会客家话,怎么写成功了采茶戏这个地方剧种呢?
    
  陈:韶关地区确实大部分居民都是讲客家话的,我写的地方戏当然也离不开他们的方言。为了更好的创作,我先学会了客家话,后又学会了粤语。这些年总有人误以为我是客家人或者汕头人,可能就是南腔北调都能说点之故。
    
  记:您后来一发不可收又写了《人生路》、《魂牵珠玑巷》、《阿三戏公爷》、《羊城故事》等影响颇大的名作。
    
  陈:《支农记》成功后,大家都以为我是专门写戏的,以后有戏都来找我写。人生起初的几步确实很重要,虽然很多偶然因素导致我走上写戏之路,但最幸运的是我所学习的、所从事的、所爱好的,三位一体,我的工作和爱好互相促进。我成名很早,当官很早,但我对这些看得很淡。作为文艺家,我认为能有一、二件东西留下来就很满足了。
    
  剧作长演二十年
    
  记:我知道您写的三部古装戏至今仍在上演,其中有的已经演了20年,剧院当成了"吃饭戏"在演。您写过的戏剧种类有粤北采茶戏、乐昌花鼓戏,包括后来的粤剧、舞剧、音乐剧、木偶剧,基本上是代表了具有浓郁抒情色彩的岭南风格。
    
  陈:我在广东生活了33年,广东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具有民族风格的岭南文化和戏曲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写戏有个习惯,喜欢一气呵成,保持思维灵感和激情的持续。我创作的几个大戏都是利用春节时间,不参加任何应酬,躲起来写的。《魂牵珠玑巷》最早的采茶戏本是1985年夏天躲在一个小楼写成的,《羊城故事》也是1996、1997年春节封闭起来写的。
    
  记:你说最看重的作品还是从路遥的小说改编过来的《人生路》,好像那时同名电影还没出来。
    
  陈:我一看到路遥的小说,就特别有感觉,一是书中人物的经历,我也熟悉,二是原作表达了新的文艺思想。时代是背景,而人物的命运是主线。从单纯的歌颂路线到写人物命运,这种转变是令人震撼的。我据此写的《人生路》也体现了主题的多义性。我写了很多戏,也一直在思考戏剧和市场的关系。我在剧院也讲过,应该承认三类作品的存在:一是为了配合形势的需要而创作的作品;二是艺术性强、经典性的传世之作;三是娱乐性强而艺术性可能不强的市场化的作品。
    
  记:我知道您还写过散文、诗词、相声、游记、文艺评论等。
    
  陈:我在艺术上主张宽容,也喜欢对各种文艺形式都进行创作尝试。我是从事中国传统的戏剧创作的,在感情上跟民族的东西更亲近,但我认为外来的、流行的文艺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我当文化厅副厅长的时候,支持了当代中国第一个专业现代舞团在广东的诞生,我本人也尝试过写"意识流"小说。然而,我反对跟风,以及哗众取宠的状态,我始终认为那些东西只能成为过眼云烟。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可以说,我们天天都在体验生活。我以为,文艺应该反映大变革的时代,写不同时代人的精神与生活。我希望产生能够反映这个时代发展变迁的经典和传世之作。我认为真正经典是对人类及人生的终极意义的追寻。这是我的文艺思想。
    
  九运会开幕式的艺术总监
    
  记:我知道您不仅是优秀的戏剧家,还是许多大型文艺晚会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整体设计人。您最难忘的晚会是哪一次?
    
  陈:有两次。一次是1990年广州地区的春节联欢晚会,江泽民同志亲临晚会并在晚会结束时指挥大家合唱《团结就是力量》,当时和谐团结的气氛让我终生难忘。另一次就是九运会的开幕式《盛世中华》。
    
  记:有评论家认为,九运会开幕式是历届全运会开幕式最出色的一次,您作为开幕式的艺术总监,是如何把握这样一台"大戏"的?
    
  陈:九运会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加入场仪式共有两万多人参加,从策划到彩排,经历了两年多时间,其成功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它的特点是没有停留于围遶我国体育面貌、成就来表现,而是从表达中国改革开放、继往开来的新面貌出发,表现盛世中华的繁荣局面。
    
  从策划组织六运会开幕晚会开始到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国庆晚会,以及庆祝香港回归的晚会等,我参与过50多台大型演出的领导工作,对音乐、舞蹈、语言、杂技、灯光、舞美等都熟悉,然而作为九运会这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的艺术总监,为了在艺术上创新,为了拿出全国一流的作品来,我还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回忆起来,那段时间确是我人生难忘的回忆,尽管花费的心血与精力极大,但精神上很富足。
    
  记:关于开幕式的点火仪式在开幕前一直是新闻界关注的热点,当时很多媒体作过各种各样的猜测,但您和组委会保密工作做得很好,记者很受"折磨"啊。
    
  陈:点火仪式是万众瞩目的环节,我们曾经尝试过多个方案。记者们对这个也最关注,为了把点火仪式提前曝光,他们得到彩排点火的消息后,当天在现场等到凌晨时分。我们为了保守秘密,也只好把时间一拖再拖。那天我是凌晨三点多纔到家,八点钟又准时上班了。
    
  带领文艺家出访十数国家
    
  记:您从担任基层文化领导的岗位起步,41岁就当了文化厅的副厅长,1987年你在全国可能是少有的年轻的厅级干部了。你作为文艺界的内行领导,在文艺管理方面,你是最有发言权的。
    
  陈:在广东省文化厅当了14年的副厅长,我对广东的文艺发展有充分的瞭解。从出作品、出人才到院团建设,大事小事,我个人的成长与广东的文艺发展是同步的。也可以说,我亲历了广东文艺界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全过程。
    
  记:作为文化厅领导,您也曾多次率领我省各类优秀艺术团体出国访问,您对中西文化交流有何看法?
    
  陈:经济与文化的强大是相辅相成的,一定要壮大我国的综合实力。同时,自己的文化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站住脚,如果只是靠一味的模仿或照搬过日子,只能永远都是别人的尾巴。
    
  例如有人说,经济发展了,现代化了,戏曲就肯定会消亡。我不相信。戏曲本来就是一种大众的、通俗的艺术,是在民间产生、发展起来的。戏曲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本来已炼就了一套适应时代和观众变化了的需要,及时调整革新自己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活动方式等方面的应变能力。
    
  只怕自己懒坏  不怕自己累坏
    
  记:您的行政工作已经很繁忙,却还一直坚持创作,这种情形并不多见。
    
  陈:我相信老人们的话,只会把人懒坏,不会把人累坏。从感情上,我一直不愿放弃创作,虽然边搞行政边写作可谓甘苦自知。但作为文艺界的领导,要搞行政,搞事业,肯定要放弃一些东西。当文化厅副厅长的十四年,我只写了《羊城故事》,其他就是写了一些小东西。我这个身份需要理性和感性两种思维的转换。当坐在办公桌前,处理行政事务时,我要非常理智,考虑问题要很周密幷合乎逻辑;一旦进入文学创作状态,我就进入了一个充满想象的形象思维的境界。当然,感性与理性思维并不冲突,经过理智过滤之后的激情会更深沉、更有力,而且我会给自己的心灵一点自由。
    
  记:能拥有心灵自由的人一定是幸福的。听说您还会玩好几种乐器?
    
  陈:年青时吹、拉、弹、打的乐器都玩过,也学过实用美术,但至今我不会打麻将,不会打扑克,不好喝酒也不喜跳舞。朋友说我不会享受,我是觉得没有时间去享受,实在挤不出时间。以前在文化厅工作,家和办公室只隔一条马路,节省了很多时间,可以写些东西。我觉得,当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时,就有一种乐趣出来。工作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要,更应该是精神上的需要。
    
  我觉得最好的写作状态就是作为乐趣去做。我想经过这么多年,我现在能进入一种纯粹的毫无杂念的境界,写作对我来说会很有乐趣。
    
  记:假如真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您会怎么安排呢?
    
  陈:看点想看的书,写点想写的东西,能去想去的地方逛逛,就已经很自在了。

  简历:
    
  陈中秋,1946年出生于湖南湘乡,196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7年至2000年任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现任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演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演出家协会主席,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广东文艺批评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及获奬情况:粤北采茶戏《人生路》剧本获广东省首届艺术节二等奬,粤剧《魂牵珠玑巷》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奬、文化部首届文华新剧目奬,音乐剧《羊城故事》剧本获省二等奬。出版《陈中秋剧作选》等。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