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作家访谈 >> 详细内容

凌鼎年:我热爱小小说

http://www.CRNTT.com 2007-08-21 12:33:44 冰云
  记者: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你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小小说创作与小小说评论里,不但自己在小小说创作方面获得了为读者所瞻目的成绩,还发现、推出了不少小小说新人,为推进小小说这种文体的发展与繁荣做了许多实事,在小小说圈内有甚好的口碑,我想问你,你在取得的这些成绩中,与所做的这些事中,最值得骄傲或最觉得高兴的是哪一件事?
  
  凌鼎年:我从80年发表处女作到现在已整整二十年了。在我发表的四百万字作品中,小小说大约占—‘半不到点吧。但不论在作家圈,在社会上,凡介绍我时,人们总在作家前加个定语“小小说”,所以我的名字也就与小小说作家连在了一起。我知道有些人在说到“小小说作家”这几个字时流露出一种很不屑的口气,我并不介意。我在想,如果多少年后,当人们谈起小小说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凌鼎年这个名字,那人生还有何求呢,人生最值得骄傲的事莫过于此了:在与小小说感情越来越深的这些年里,我最高兴的是小小说这种文体已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接受、喜欢。不但文学青年喜欢,也引起了不少大专院校师生的关注,目前,至少有数十家大学在开小小说课,日本的大学还专门编了中国小小说的教材。还有,令人欣喜不已的是小小说文坛新人辈出。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这就从一定程式上保证了这种文体的后劲。 

  要我具体说哪—件事最值得骄傲还真不好说,相比较,比较有意义与价值的是在马来西亚参加第三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期间,我策划动议建立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虽然目前还只是筹备阶段,但我想这个学会一旦正式成立,对世界华文微型小说走向整合是有积极意义的,也有利于中国微型小说走向世界。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学术团体,就可以对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界的活动进行组织、协调、规范,也有利提升微型小说在文坛的地位。 

  记者:你的小小说既有数量,又有品质,这是多位评论家所肯.定的。在你创作的众多作品中,或者说在你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你最满意的是哪一篇,最满意的哪一个人物形象。 

  凌鼎年:小小说初期的热闹,是离不开小小说的数量,但最终是要靠品质说话。因此,到了——定阶段,数量就不再应该是衡量——个小小说作家优秀与否的标准,而作品的优劣,应该由读者说了算。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家本人认为自己的哪篇作品好,哪篇作品孬,哪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哪个人物形象有欠缺,仅仅代表他个人好恶,或者是—家之言。读者满意不满意才是最重要的。通常,作品一旦发表,品头论足就由不得作家了。在我发表的小小说中比较受读者喜、转载率比较高的有《红玫魄》《再年轻—次》《误墨》《拖鞋》《秘密》《此—时彼一时》《一份腰围证录》《传话游戏》《那片竹园那棵树》《寿碗》《让儿子独立一回》等等,人物形象比较有个性的有敬业的剃头阿六(《剃头阿六》),有墨守视制,不知变革的牛二(《牛二》),有名曰爱之,实则害之的老菊头(《菊痴》),有沥血写经,以明心志的弘善法师(《血经》),有清高脱俗的陶少闲(《画•人•价》),有不记前罪,唯才是用的骠骑将军(《将军与亭尉》),有死抱传统不放的史老爹(《茶垢》)。 

  小小说因其篇幅短小,要想像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那样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相对难度高些,但我不会放弃努力,即使写不出像阿Q、孔乙己、祥林嫂、骆驼样子、陈奂生那样的传世人物来,至少也要塑造几个被读者认可,结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形象来。 

  记者:据我瞭解,你是目前我国小小说作家中在海外发表作品集多的一位元,请问你在海外哪些国家发表了多少作品?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凌鼎年:学界泰斗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散文《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被《散文选刊》排在九九年散文排行榜榜首,可见这篇作品的份量。季老先生在文章中说:“积八十年之经验,我认为,—个人生在世间,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勤奋、机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慨莫能外”。我这人,三个条件中,才能是最欠缺的,但我勤奋有余,以勤补拙,我的书斋曰“先飞斋”,无非是笨乌先飞的意思,但我的机遇还算不错。首先,我选择了小小说为主攻方向,算是抓住了—个重要的机遇,因为小小说是新兴文体,这个领域中尚无权威,谁先脱颖而出,谁就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九O年时我调回家乡后,调在了侨务办公室,这是个涉外单位,我可以读到海外报刊,并瞭解许多海外文坛资讯,这对我向海外报刊投稿十分有利,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最直接的一个机遇是我一知己好友沈祖梁受聘新加坡国立大学当教授,有次《联合早报》记者采访他时,他顺便谈起了我的小小说,当时小小说正好在新加坡兴起,他们就约了我稿,并连载了我的小小说,这后,与新加坡报刊的联系越来越多。九四年新加坡召开首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就邀请了我。以后的机遇就靠自己把握了。可能我的小小说作品题材面比较宽,文化意蕴比较厚实,海外的读者比较喜欢我的作品,因此,这几年来,我大约有四百来篇作品发表在美国、法国、澳洲、日本、新马泰、菲律宾、印尼、汶莱、毛里求斯、港澳台等16个国家与地区。曾有位老作家告诉我在出访义大利时读到过我的小小说,但我没收到样报刊,只能听过算数。我的作品被译成日文是我认识了渡边晴夫教授后才知道的,译成英语、法语是翻译家的眼光。但译成德语则是又—次机遇。在吉隆玻第三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上,台湾淡江大学德文系副教授郭名风介绍了德国小小说创作情况,以及她翻译的情况。我提出文化交流应该是双向的,有没有孝虑把中国优秀小小说译介绍德国读者,郭名风副教授说,她有这个想法,但涉及到版权问题,她不敢贸然翻译,她还说只要我把翻译授权书给她,她就可以放心地译我的作品了。这样,我回国后就把授权书寄给了她。 

  我曾说过:机遇来时,你抓得住还是抓不住,就看你有没有准备。如果人家想翻译我的作品,我却拿不出值得译介出去的作品,机遇又有什么用呢,还不是擦肩而过。先准备好,再等待机遇,创造机遇,把握机遇。 

  记者:您作为一位小小说作家与小小说理论研究者。能否谈谈二十一世纪里小小说的前景与走向,以及你的打算? 。 

  凌鼎年 :我只是一位小小说作家,还算不上小小说理论研究者,但我热爱这文体,做了有心人,譬如坚持记小小说大事记,收集海内外小小说集子、选本,收集小小说作家名录,个人资料等,因此情况比较熟悉,加之我写小小说比较早,这可能就是我优势吧。我的小小说理论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多数是有感而发。我写小小说评论、写小小说集子代序是赶鸭子上架,但为了鼓励小小说新人我就勉为其难尽力去做了。对小小说前景,我一直是看好的。—句话概括之:小小说崛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将兴盛于二—卜—世纪,将成为无法违避的文学主打文体之——。本人的订算,写得出就写,不管是小小说作品还是小小说评论或小小说理论,假如哪天发现自己江郎才尽,写不出,写不好厂,就为小小说的繁荣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小小说作家与小小说事业服务服务。 如果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在新加坡注册成功的话,接下来有许多事要做。我想还是多做少说,先做了再说。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