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郭敬明需要理由吗?大概几个月前,很多媒体就“憋”着要找他,因为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各路消息都在说他的新小说要出版了,这样一个“如日中天”的新闻人物,大概不是几次“打探”、“追逐”就可以了却的。
郭敬明的博客也玩先抑后扬术,告诉你在写了,写了一段了,写过一半了,写得差不多了……然后就没音讯了。
五一节前他的小说《悲伤逆流成河》终于出来了,五一节中他终于在外地开始露面了,五一节后他终于在北京现身了!
包装就是自自然然
记者:大家都叫你“小四”,你好像非常习惯?
郭敬明:我很喜欢被这样称呼。因为以前有人说我是“四维写作”,后来“小四”就叫开了。我觉得很好,特别亲切。
记者:跟大家这么好,大家随时都希望得到你的消息,你干吗还要在《悲伤逆流成河》面世前“玩”消失?
郭敬明:我只是因为确实要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东西做好一点,需要“隐形”一段时间。
记者:但是两三个月里,虽然你没有接受正式的采访,但是你的消息和报导一直都有,让人们很期盼你似的。这是一种策略?
郭敬明:有什么消息或者报导,我不是很清楚。但是要出版一个新的长篇,一定是要安静一阵的,不是故意要吊人胃口。很感谢大家一直关心我。
记者:“隐形”正好可以旁观,不是更容易看清一些情况吗?
郭敬明:很多时候别人关心你,自己没有办法掌控的。而且很多事情很好玩,本来你就是自自然然,别人却是越来越犯猜疑,结果就说你是故意。可能包装就是自自然然吧。
记者:有评论说你越来越善于经营自己了,是这样吗?
郭敬明:谈不上经营,我觉得是自己比以前成熟了很多,对一些理念的东西有了更多自主的要求。不像以前,书写好了就是交给编辑,等回到手上后才发现,有些结果跟我自己想像的、理想中的很不一样。
记者:你现在自己办公司、做董事长,能自己做主了吧?
郭敬明:我现在能亲自做更多的事情,对别人的依赖性小了一些。
记者:那么大多数创意都是你的主意?
郭敬明:和我的团队一起确定的。
定位没有条条框框
记者:除了写,一直有各种消息说,你可能要在某电视剧中扮演角色,可能要唱某一个主题曲,还可能成为某个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你想做的和要做的、能做的,究竟有哪些?
郭敬明:我现在还没有仔细想过自己的“最终定位”这样的问题,各种可能性都有,有些意向只是还没有谈好。我觉得现在最好不给自己设什么固定的框框,还可以多去尝试。目前主要是写作,以后主要做什么还不知道。
记者:那你最愿意别人称你什么?
郭敬明:现在是“作家”。
记者:“80后”给人的一个印象是不会去受任何约束,比如很多人曾用不太客气的言辞公开表示过不会加入作家协会这样的组织。但是作为“80后的领军人物”之一,你却说你愿意加入作协,这是不是太与众不同了?
郭敬明:加入作协是好事,能得到长辈的认可我会很开心。但是如果不能加入也很自然。我认可作协这样的组织,从来就不排斥去加入。
记者:你正在为加入作协而努力?
郭敬明:我不会拼命地要去进入,不能进的话,继续努力就好了。
记者:这一点你和韩寒是不是区别很大?
郭敬明:我不太关心时事新闻,看书的类型也比较奇怪,看国外的多,看国内的少,没跟韩寒接触过,瞭解很少,所以不知道他的情况。
记者:大家都注意到了,你的新小说已经有很大的变化。这也是尝试?
郭敬明:《悲伤逆流成河》确实变化很大,温暖、美好的东西少了,是个悲剧,我一直就喜欢悲剧。
记者:但是小说还是和以前一样写校园。
郭敬明:我离开校园有一段时间了,关注的东西已经从原来老师同学、考试压力等校园层面转向了社会层面。现在去切入校园生活,肯定会比当年作为其中的一员,更能客观地看待里面的事情。我没有刻意去转型,下意识就不一样了,但是我知道我正在努力深刻。以后写什么还不知道,反正视角都会不一样的。
记者:涉及高中女生怀孕、堕胎、自杀,青春期孩子与母亲歇斯底里的矛盾……据说你的小说原稿比现在面世的版本更“血腥”?
郭敬明:是的。但是后来考虑到作品主要面向的是学生,我减少了这些成分。而且我希望,读了这个小说的人能更懂得保护青春、珍惜青春。看悲剧,爱现在。
记者:你是说你很注意你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
郭敬明:我知道我的FANS大多是少年,所以我要努力往好的方向去做,会对他们有好一点的作用。现实中,小孩子感恩的心越来越少,抱怨和反叛越来越多。当然这些有可能是青春期特有的东西,一旦过了这个年龄就会消失,但是在当下,他们大多数人不能对自己的处境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而学生的很多行为和思想已超越了家长和老师的控制范围,他们的世界是成年人不瞭解也不理解的,所以我也希望通过这个悲剧故事让大家彼此看清楚一点。
记者:你是因为觉得要给人提供这样的帮助才写这样的一个小说?
郭敬明:别人为什么喜欢我的书,我也不知道原因,但是我不是为了迎合读者才写或者这样写。现在的人口味变化太快,我迎合不了,而且迎合了,可能就没特色了。
记者:你的书从五一前发行到现在也就20多天,就有了110多万的销量,能挣不少钱。听说你以前总给你妈妈买礼物,会给妈妈钱吗?
郭敬明:我现在一般都是直接给妈妈钱,而且我跟妈妈用一个银行帐户,我让她多用一点钱,但她总是就那样给我存着。
记者:给妈妈钱是你感恩的表现?
郭敬明:算是吧,本来就该给的。
反差在于方方面面
记者:看到你博客里的文字,完全不像你写小说的语言类型。是有意要这样?
郭敬明:博客,与我的文学表达无关,它不是我用某种结构去表达某种观念的文字,没想去传达什么。应该就是我的流水账,记下当下的想法和事件,为的是以后看到了能想得起来。
记者:博客里的照片照得很“酷”,是你自己就那样,还是一定要把自己做成那样?
郭敬明:照片有的时候就是兴致来了就拍的。那些也是我真实的一面。很多照片确实是朋友一起“摆拍”的,但并不是做作的东西。
记者:面对你,发现你其实很乖,没那么桀骜不驯。
郭敬明:我的外表和内心反差很大,我很早就知道自己是这样。大多数时候我跟大家在一起嘻哈玩闹,但内心里有很安静的一面。
记者:你就因为这种反差才成为一个能写作的人?
郭敬明:我是因为有这种反差可能才想写东西的,因为用文字应该更容易反映出我内心本来的样子,它是对内在真实的表达。
记者:《悲伤逆流成河》的内容很残酷,但封面和整体设计很简单,甚至显得老旧,这也是反差?
郭敬明:我是刻意做得不花哨。我的反差表现在方方面面。
记者:再怎么掩饰,内心的东西也应该是时常写在脸上的,为什么很多媒体对你的报导效果都让人感觉,你还是比较“闹腾”的?
郭敬明:以前很多采访都很极端。除非面对面,否则看不到我的样子。
记者:针对你认为不太合乎自己本来样子的报导甚至就是负面新闻,你会怎么样?
郭敬明:我一般是不反击的,因为有的时候反击只会让别人更兴奋,可能会把事情弄得很激烈。其实说些空洞的话没什么意思。媒体很强大,有误会的话,我没有办法。
受伤其实是种滋养
记者:你不觉得自己太瘦小了一点吗?
郭敬明:还好吧,从小就这样。
记者:所以你一出门就需要前呼后拥的保护,才有安全感?
郭敬明:不是。以前没人知道我的时候,我当然不用这样。但是现在情况有点不一样啊。
记者:总是被大家追逐,每次在那样的情境之下,你的状态怎么样?
郭敬明:被拥挤着的那一刻,我总是觉得自己在真空里。回想起来,周围一片喧闹,但是处于中心位置的我,其实像“真空”包围。有的时候长达几个小时,大家提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回答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大家一起有说有笑,但是当时,我脑子里想不起太多东西,事后也真的记不起什么。
记者:这样说,你不怕你的FANS们伤心吗?
郭敬明:我不说实话才会真伤他们的心。事实就是这样,我有的时候想,也许类似我这样的情况,换成你也是一样的。你想做自己的主,在某些特定的时刻,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你知道大家需要。
记者:少年成名,你感觉应该很好吧?
郭敬明:好的方面,我做一些事,有可能比别人去做成功率高一点,但同时压力也更大啊。别人做一个事达到60分的程度可能就让人觉得了不起了,但是我要求自己必须达到90分,否则大家都会觉得不对!有些名气后,别人对你的期望和以前一定是不一样的,你没有进步、没有提高,在别人眼里就一定是退步。所以在这样的压力下,我只能更严格地要求自己。
记者:那你有没有感觉很疲劳,甚至厌倦?
郭敬明:还好啊,我的心态应该还处于上升阶段,还没有觉到累。
记者:这样说起来,名气越大,就越不能犯错误?请原谅,你有过官司,有过负面新闻,有过抄袭案败诉,这会不会成为内心的伤痛?
郭敬明:我不想说那是挫折,应该就叫经历吧。经历带来的是成长。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坏事,受伤,在很多时候也是一种滋养。
记者:谁受伤?
郭敬明:大家都受伤。
[采访印象]
去采访前真的有点怵,以前看到的关于他的描述,给我先入为主的印象是,郭敬明这样的孩子不是我这样的“老朽”能对付得好的,而且据说他的新书发布会上,没有人提及他的负面新闻,比如抄袭案败诉之类的事。我们之间能好好说话吗?
看到郭敬明的时候,他独自一人,正在一间大大的会议室大大的圆桌一边,对着扬声器接受外地媒体的电话采访。气温正好通风不错,郭敬明手上却拿着把扇子,听电话另一头发问时不停地轻轻扇着,自己一开口便一下子停住,话说完又开始轻轻地扇。他身子时时向扬声器上倾靠,眨眼工夫就应对了十几个问题,夹杂南方口音的普通话,说得格外流畅。
在一旁等着他上一段受访的结束,听着他应对自如的答复,我突然之间有些恍惚,“人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这样一句“不合时宜”的话,时不时浮在我的脑际。
和郭敬明相隔不到两米对坐,看得清他脸上淡淡地涂着粉底,其实他白皙得近乎透明。短短半个小时的谈话(后面还有人要采访),郭敬明用他似乎还没有变过声的细软的语音,让我感觉他是乖巧而灵动的,很合作、很上进而且思想很主流。也许真的是跟不上时代了吧,我后来时时疑惑的只是,那么瘦小的他,如今“一呼百万应”的能量究竟从哪里得来?(来源: 北京晚报)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