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居中国南部沿海和两广丘陵东部,北部南岭横亘,境内粤东、粤西山川纵横,历史时期大都是经济落后和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除沿海珠江、韩江等冲积平原农业有所发展外,内部粤北、粤西、粤东山区自然和人文环境都不是十分优越。但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广东自历史时期始,就利用漫长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港口,从事对外贸易,广东也从对外的物质和文化交流中受益。域外的奇珍异宝、飞禽走兽,成为中国历代统治者、达官贵人和富商大贾孜孜追求的目标,广东也成为中外商贸和文化汇聚之地。广东在对外交流中得到发展,对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广东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模式。广东对外交流尤以海上为主,以丝绸为代表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联系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经久不衰,生生不息发展了2000多年。当前,广东外贸和对外文化交流仍呈现发展的良好态势,广东省政府又及时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如何以史为鉴,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海上丝绸之路对建设广东文化大省有什么作用?新近黄启臣教授主编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问世,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脚。本人才识粗浅,在此抛砖引玉,浅谈感受和体会,还望各位同仁赐教。
(一) 海上丝绸之路的涵义和广东在海上丝路的地位
一般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以丝绸贸易为象征的中外海上交通以及贸易关系。这条联系中外的商路历史时期至现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虽然明清之后,从形式上看,中外海上交通的道路并未如古代陆上的“丝绸之路”那样因阻断而荒废,反而借着西人的东来殖民而更趋畅达和兴盛,然而中西之间贸易的主导力量、贸易的内容、贸易的性质及作用都与此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外经济贸易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古代传统模式的“海上丝绸之路”业已让位于隶属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近代中西贸易赵春晨:《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及其历史下限的思考》,《学术研究》2000年第7期。。这种严格的时间界限在学术上不失为一个标准。但从时间的延续性和人们的习惯用法等方面来看,近代的中西贸易和现代的中西贸易亦可在广义上称之为近现代“海上丝绸之路”。因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中性辞汇,无论是古代以中国为主导还是近代从属于资本主义经济甚至现代的多元经济并存,只要中外商贸交往仍然存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就可以使用下去,“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中外商贸往来之路的代名词。难怪法国著名学者布林努瓦夫人将“丝绸之路”的时空从古代至现在,从中国至世界,其专著《丝绸之路》认为“研究丝路史,几乎可以说是研究整部世界史,既涉及到欧洲大陆,也涉及到北非和东非。如果再考虑到中国瓷器和茶叶的外销以及鹰洋(墨西哥银元)流入中国,那么它可以包括美洲大陆。它在时间上持续了近25个世纪”。耿升:《丝绸之路与外国学者的研究》,见耿升译(法)布林努瓦《丝绸之路》之前言,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1页。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商贸之路,而且是能够涵盖东西方国家之间的物质的、文化的交流,即亦是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海上交通道路,是联系中外经济、文化、政治和思想的大动脉。从狭义上讲,中外文化交流实际上与物质交流平分秋色,甚至还可能有过之;从广义上讲,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那样:“丝绸之路是对话之路”耿升:《丝绸之路与外国学者的研究》,见耿升译(法)布林努瓦《丝绸之路》之前言,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2页。。丝绸之路是联系东西方文明,涉及海上交通、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科学、技术、移民等在内的丰富内容,海上丝绸之路已被赋予了中外丰富的物质和文化交流的内涵。因此,1987~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海上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考察》;1990年10月至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历时近四个月,行程21000公里,经过世界上16个国家的22个港口城市。这两次综合考察无疑涵盖了东西方国家之间物质和文化交流。
广东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海上丝绸之路是与中国有关的商贸之路。中国居太平洋东岸独特的地理位置,其南有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菲律宾群岛,再西有南亚半岛、阿拉伯半岛、非洲大陆等,海上交通以向南为主。广东居中国南部,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港口,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其自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
其次,离开广东谈海上丝绸之路,只会使海上丝绸之路失去夺目的光彩。2000多年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心以广东为要,对外贸易港口以广州为要。广东不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此后20多个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营的重要地区,中外商贸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和地点都在广东进行。从秦汉六朝至隋唐两宋,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大港。元朝,广州曾一度衰落,但仍保持全国第二大港的地位。明清时代,广州又恢复为对外贸易的第一港口,澳门、香港部分承担广州港的外港作用。五口通商之后,上海代替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但广州仍发挥对外贸易的重要作用。即使现代,广东外贸进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高于全国其他省市。而明嘉靖六年(1523)至万历二十七年(1599)、清乾隆二十三年(1757)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广州成为全国唯一对外贸易口岸。而至迟在唐开元时已设立管理对外贸易的唯一机构——市舶使院也最早设在广州。这些都是中国其他省市难以相比较的。2000多年来,广东对外贸易港广州只在元朝、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分别让位于泉州、上海外,其余大部分时间广州一直维持了全国第一大港的地位。
再次,广东的人文环境适宜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由于广东省地处岭南,受传统“重农抑商”影响较小,而从汉代既形成了“欲拔贫,诣徐闻”的重商传统。这种重商的意识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人文环境。特别是从明代开始广东商品经济不断发达,广东沿海的民众铤而走险“下南洋”。虽然明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但民间商贸活动一直进行。而大量的华侨出国,亦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广东成为中国最大的侨乡省,全球三千多万华侨华人,广东籍占三分之二,这不能不说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延伸发展的结果。大量广东籍华侨华人散居世界各地,也使岭南文化甚至中华文化广泛传播,为中外经济和政治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大便利。现今,华侨华人仍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再次,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也是政治文化交流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从形成之日起就担负着政治文化交流的重任。历代使臣出访和外国贡使进贡,亦多以广东为要,广东成为中外使者友好往来之地。文化交流更是如此。诸如外来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先后在广东落户;中国的儒家思想也多从海道特别是广东传播至域外,对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中国的汉籍、中药、中医、造园工艺美术从海道特别是广东传播至世界。西方的历史学、地理学、数学、语言文字、西医学、西洋器物、工艺美术、新式教育等亦多从广东传播至内地,“开风气之先”,使岭南地域文化更多注入新的域外成份,为近现代岭南文化的异军突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广东为重心、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一定意义上说,广东在海上丝绸之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离开广东谈海上丝绸之路,那只会是无本之末、无源之水。
(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一书的评价
广东既然拥有如些丰富的海洋资源、无限长度的海上丝绸之路,历来对外交往发达,但有关系统地反映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的著作却难以见到。新近出版由黄启臣先生主编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填补了这一研究的空白,是海上交通史方面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著作。笔者拜读之余,欣喜之情无以言表,略述管见,作以评价。
第一、 全书结构合理,层次清晰,框架整齐,全方位、多视角总结了2000多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广东对外贸易和国际航线、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地域、管理体制到海外移民、中外文化交流和广东社会经济的变迁等,构建了古代、近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较为完善的体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繁多,如果没有一个条理分明,结构合理的框架,是很难驾御其间丝绸之路发展的历程,更不用说总结期间的发展规律。全书虽是出自黄启臣等8位教授和博士撰写,但8位专家都是各自历史时段研究广东有名的学者,集思广益,发挥专长,加之全书体例统一,纲目清楚、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全书前言介绍100多年来“丝绸之路”概念及研究的进程。第一章论述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地理,为以后各章作铺垫。以下按每个不同历史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政策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航线的延伸及增辟、管理体制和进出口商品结构作以重点论述,进而论及海上丝路中外文化交流等。这种以中外商贸为主,文化交流、社会变迁为辅的论述,主次分明,脉络清晰。特别是每章前一、二节论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地位的变迁成为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从秦汉对外贸易始发港的徐闻、合浦到六朝迁移至广州,此后确立了广州2000多年来对外贸易首要港的地位。不管是隋唐在广州设立市舶使还是宋元香料贸易的增加,不管是明清的海禁政策、一口通商,还是近代沿海港口的开放,虽然元代、近代五口通商后广州曾一度衰落,但丝毫不影响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2000多年广州港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长盛不衰。作者在论述这一主要线索时,各章节相互协调,前后呼应,重点突出。书后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大事记”更为读者瞭解这一发展历程提供便利,读来十分惬意。
第二、 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作者研究不断深入,不乏有真知灼见。同时,作者高屋建瓴,观点鲜明正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首先是总结已有的前人研究成果,勾勒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由于诸位作者熟悉不同的历史时期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具有驾御这一历史时期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能力。在博采众长,去粗取精,充分占有已有的史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诸位作者立论公允,提炼出贯穿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基本规律。只有保证了总括2000多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和规律,才能填补这一研究中的空白。也才能在此基础上深化研究,提出一些新颖的观点。诸位作者正是这样不畏艰难,努力探索,使全书不停留在总结性的论述,更突出了自己的特色和新见解。诸如唐代武德至天宝间(618—755年)对外贸易日趋兴盛,至德至兴元年间(756—784年)对外贸易起伏不定,贞元至天佑间(785—907年)对外贸易平稳发展,总结出唐代对外贸易不同时段的发展特征。宋元不同时段亦是如此。而对外贸易地域分国论述,市舶使选任分人考述,都使全书锦上添花,增色不少。明代粤东柘林、南澳、樟林、白沙等港口的论述,亦使广东对外贸易港口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而明中后期至清代前期,全球贸易一体化,广东在此环球贸易圈中的地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和商品结构,货币流通等,突出广东在世界贸易市场中的中心地位,使西方学者“欧洲中心论”的观点不攻自破。其观点可谓正确鲜明。
第三、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全书洋洋洒洒60余万字,并不仅仅是资料的罗列,简单叙述,而是史论结合,有理有据。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是涉及海上交通、经济贸易、政治、文化、历史地理、移民、科技等在内的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必须有大量的史料作基础,才会使研究有所突破。作者除部分引用了现今有关的学术论著和研究成果外,还大量引用了中外史籍。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外史籍参考书目就多达700多种(包括30多种外文著作),涉及正史、实录、政书、会典、会要、档案、碑刻、族谱、方志、文集、笔记等。而先秦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形成,在充分占有中外史料和近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还挖掘和利用大量的考古资料,言之有据,史实清楚。清代和近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作者更是引用大量的资料,匡谬存正,统计分析,对比归纳,以实际数位的变化反映广东各进出口口岸外贸的变迁,这种定量分析更使结论确切、可靠。而大量表格、地图、照片的使用,图文并茂,使论著生动具体,给读者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第四、 注重鉴往知来,对现今广东对外贸易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借鉴和参考价值。虽然论著没有明确提出历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对现今外贸建设的借鉴作用。但从论著各章节分析不同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以及第一章论述广东在中国南海的历史地理区位、海洋国土资源和深广的经济腹地等内容,实际都是在探讨如何以史为鉴,继续发挥2000多年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和广州等对外贸易港口的作用,探寻中外历史上罕见的广东外贸和广州港口历久不衰的原因。特别是明清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与广东蚕丝经济发展、近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滑坡与广东蚕丝业的兴衰,对现今广东丝绸贸易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温故而知新,相信《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的出版,为开发“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文化遗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借鉴历史上以海上丝绸之路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经验教训,对当前建设广东文化大省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总之,这部反映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的专著,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历程和基本规律,是值得推荐的一部力作。至于书中对明万历郭棐《广东通志》所载永乐二年(1407)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是从广东出发的新论点,还有待于更多的史料来证实。
(三) 海上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对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影响
广东有如此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资源,现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仍然持续不断的发展。广东外贸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广东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从可持续理论出发,继续发挥广东中外交流桥头堡的作用,在实现经济大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把广东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大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 既然现今广东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切不可顾此失彼,在加强对外贸易的同时,必须重视中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建设。历史上广东文化(或称岭南文化)的发展除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的文化对岭南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外,域外文化也对岭南特别是对广东产生一定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丝绸、瓷器、茶叶、香料、棉花等中外物质文化的一种交流。除此之外,域外佛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中国的儒学、道教等宗教和思想文化等中外文化的交流。其诸如中西科技发明、教育文化制度、语言文字、饮食民俗等内容,亦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只有全面系统地重视中外文化交流,去粗取精,中西融合,才能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辅的新型岭南文化。岭南文化之所以在近代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就是因为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始终处于带头军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海上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特别是广东文化建设的促进剂和升华剂。只有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国际大舞台上,让广东文化吸取更多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灿烂的文化成果,才能使广东文化不落伍于其他先进文化。历史上澳门、香港文化实际就是这种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范例。只有广东对外贸易持续不断发展,相应地对外文化交流才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第二, 历史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经过和到达的地区以东南亚最为重要。华侨华人出国也以这一地区最多,达2000多万人左右。东南亚因距中国广东最近,陆海都可通达。加之历史上东南亚各国不象中国一样,曾长期保持封建中央集权大国的地位,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封建王朝长期以来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经济往来,随着“大帆船贸易”以及汽船投入中外海上交通,北美、欧洲与明清贸易增加。中外交易会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广交会”。以上对外贸易地区也是文化交流的地区。今天,中国对外交往也以以上地区为要。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即对外贸易以海上集装箱货船运载为主。随着中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自由贸易区正在逐渐建立,东南亚各国成为中国近期贸易合作的主要伙伴之一。从历史上借鉴海上丝绸之路的经验教训,以东南亚为重点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将重放异彩。其间东南亚与广东文化交流也会刺激广东文化的发展。
第三,历史上至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对广东文化的发展注入活力。上述西方的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等大都从广东输入内地,其间华侨华人与广东侨乡保持着十分亲密的关系参见王元林:《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关系演变的特点》,载《暨南学报》2001年第4期。。华侨华人为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华侨华人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在中外交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广东又是全国最大的侨乡,三分之二的华侨华人祖籍都在广东,华侨华人、归侨、侨眷等将西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输入广东,广东成为接受外国文化的桥头堡。只有结合广东和中国的现实,剔除文化上糟粕的东西,吸收先进的成分,相信中西合璧的广东文化会在未来成为中国先进地域文化的领头羊。近代华侨华人向侨乡输入的以开平等为代表的“碉堡”园林建筑就是这种中西文化融合的成功范例。相信以后广东会利用这一资源,使文化建设更进一步。
第四,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以港口为载体,以沿海城市、沿江城市为重点,沿陆海交通线逐渐向广东山区及全国内地扩展。中外文化交流发展也是如此。由于广东各地区文化发展水平不一,广东文化的建设也应从历史地理、文化地理的角度考虑,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历史上广东沿海的广州、潮州、澳门、香港、湛江等不仅是外贸港口,还是广东文化和内地域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城市。经过长期积淀,中外文化才能进一步融合,这些城市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还进一步向内地传播,其在文化上的重要作用不可抹杀。只有发挥广东地域中心城市作用,才能带动边远落后地区的文化建设。同时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在文化建设中的带头作用,利用广大的侨生、侨校的优势,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和建设。
总之,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联系中外经济商贸往来的桥梁,而且是连接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处在桥头堡的广东不仅要发挥中外经济商贸往来的带头作用,而且要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亦起到领头作用。因此,广东有关的政府部门和广大的民众,只有继续发挥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质和文化交流作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广东率先实现物质现代化的同时,精神和文化也成为全国的排头兵。相信这一天会尽快到来,也一定会来到。
(作者系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