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一个海洋大省,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发达。自西汉以来2000多年,广东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省会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大港和最重要的港口,经久不衰。这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过去,却没有出版过一本反映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系统的著作。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经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组织,由文史馆馆员、中山大学历史系黄启臣教授主编,并由他与李庆新、刘正刚、章深、张晓辉等八位教授共同编着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是填补空白的一本巨著。这是广东文化和学术研究的一个突破,对于建设广东文化大省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作出贡献。我表示热烈的祝贺。
非常感谢省参事室(文史馆)给我寄来一册《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使我得以先睹为快。现在我想讲一讲读后的意见。总的感觉,本书写得好。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内容丰满,重点突出
本来海上丝绸之路史,首先和主要的是对外贸易史,本书当然以足够的篇幅阐述了广东自西汉以来2000年来的对外贸易史(包括对外贸易的航线,贸易国家和地区、商人来往、商品结构、货币流通、贸易政策、管理体制等)之外,还叙述了与对外贸易密切相关系的历史地理区位,海洋资源、海洋气候,中外文化交流、中外移民、中外国家社会经济的变迁等。可以说,本书是一部包含了贸易史、海洋史、社会史、政治史、移民史、文化交流史等多学科的著作。但又突出了海上贸易的重点,其中又特别突出了16至19世纪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第一阶段的商品贸易全球化这个重点,从而显示出了广东(也是中国)为贸易全球化提供价廉物美商品的重要地位,说明广东是19世纪20年代以前世界国际贸易的中心市场,所有国家和国内各省的商人都聚集到广东省(广州市)做生意。
第二, 观点新颖,有所发现
以前写广东(也是中国)的海外贸易史,特别是写16-19世纪鸦片战争前的海外贸易史,都是从“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出发,以描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丹麦、瑞典等欧洲国家贸易为主体的。本书一反这种“欧洲贸易中心主义”的研究和写作范式,从商品贸易全球化的观点出发,阐明了19世纪20年代以前,作为贸易全球化赖以运转的商品来说,是以荟萃于广东(广州)的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丰富商品为中心的。当时西方国家根本拿不出很多像样的商品来广东贸易,而是运来大量白银(据统计,自1553-1820年,西方国家因来广东购买中国商品而运来的白银达5亿两以上)来广东购买中国商品。这样的观点是新颖的,体现了在19世纪2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并不落后于西方国家。
本书还突破了明朝郑和下西洋完全是由江苏大沧刘家河港出发的传统观点,根据新发现的明代万历三十年(1602)郭棐编纂的《广东通志》记载的史料证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是从广东出发的。(《通志》记述:永乐五年九月,“命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首从广东往占城起”)。这是一个新的发现,对于提高广东省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是一大贡献。值得庆贺。
第三,资料丰富翔实,图文并茂
本书的编写是建立在丰富而翔实的中外文历史资料基础上,而且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必有据,据必足证。我大约算了一下,全书参阅的中外古今图书达730种之多,直接引用的资料达2000条左右(其中有30多本外文书及近200多条外文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正史、政书、实录、会典、会要、方志、档案、碑刻、笔记、族谱等。说明本书的基础是扎实的和坚固的。
同时,本书还选绘和选配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历代航线示意图和历史的、现代的港口码头、店铺等照片81幅,使本书做到图文并茂。所以本书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感,而且有生动的现实感,进一步证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确实是2000年经久不衰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本书是一本合符学术规范的好书,既值得科学工作者阅读参考,也值得有关对外关系部门的实际工作者阅读借鉴。同时,本书还编配了英文摘要和英文目录,更方便与外国学者进行交流,因为海上丝绸之路是国际性的。本书出版,必将引起外国学者的兴趣和关注。我建议广东省参事室(文史馆)送一些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外国学者,以引起国际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视,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引向纵深发展。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