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红楼梦》,我想以小说里的一段情节切入,来进行讨论。
端午节礼暗藏玄机
《红楼梦》里面有一段重要的情节是写贾母带着女眷到清虚观去打醮祈福。
但是如果读《红楼梦》够仔细的话,就会发现清虚观打醮的发起人其实并不是贾母,其目的也不是为享福人进一步祈祷幸福。
《红楼梦》第28回的末尾对此事有一个交代。写的是贾宝玉在农历4月26日那天,到他的好朋友冯紫英家里去赴一个宴席,喝醉了酒,睡了一觉。第二天一早他醒来以后问袭人:“我昨天去喝酒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袭人就向他汇报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元妃娘娘让宫里面的夏太监带来了120两银子,用来到清虚观打醮。贾元春对此有很明确的指令,她自己不方便去,也没有要求贾府的女眷去,更没有要求贾母去而是点名让贾珍去,让贾珍带着府里的男士到清虚观去跪香、拜佛,完成太平醮这样一种宗教仪式。
袭人汇报的第二件事是,端午节要到了,贾元春从宫里面向府里面颁回了端午节的节礼。颁赐节礼,本来这也没什么稀奇,但是这里一定要注意:这次的节礼林黛玉获得的东西和贾元春、贾探春、贾惜春一样,概括起来说,品种和数量都比较少,规格也比较低;但是给贾宝玉的节礼和薛宝钗的节礼一模一样,品种多,数量多,规格高。其中还有一样特别的,芙蓉簟,这是细竹编成的,上有芙蓉花图案的席子,前面三样都是成双,只芙蓉簟是一领,为什么?因为是双人用。
贾元春的用意不言自明瞭,带有指婚意向,表达了她个人一个潜在的指示,就是她主张薛宝钗嫁给贾宝玉。
贾母不但对贾元春的指婚意向装糊涂,还彻底颠覆了贾元春清虚观打醮的计画。她把荣国府的女眷基本上都动员起来了,浩浩荡荡地去清虚观打谯,把本来应该由男眷做的事儿,变成了女眷的“嘉年华”。
曹雪芹就是这个用意。他说:“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要读他的书,要做一个知味人,我说这么多,就是要跟大家一起去品他的味道。
贾母的家庭政治智慧
贾母这个角色在《红楼梦》里面不得了。有人觉得贾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物,整天就知道享福,吃一口、喝一口、看个戏、逗个乐。贾母确实有享乐主义的一面,但是千万注意,贾母可是家庭政治中的一个高手。
什么是家庭政治?就是一个家庭,特别是一个贵族家庭的财产权力的配置,这是家庭政治的核心。
在荣国府里,家庭政治的核心就是贾宝玉的婚姻。贾宝玉究竟娶谁当媳妇,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贾元春指婚,高兴的是王夫人和薛姨妈。但贾元春做事很得体,她是个晚辈,还有祖母健在,所以不能把事情做绝,只是表达一个意向,让你去点头,去完成。王夫人、薛姨妈和贾元春都等着贾母点头。
按说,元春通过端午节颁赐,表达出了让二宝结合的意向,贾母如果也心存这个意思的话,她是一定要呼应的。可是,从书里往下的描写来看,她却毫无回应。贾母非常狡猾,你元春不是没有明确指示,只是个暗示吗?那么,对不起,我就不接你这个茬儿。贾母不接茬,王夫人、薛姨妈即使心中暗喜,也就只好暂时不动声色。
所以说,不要以为《红楼梦》就是写一会儿吃饭,一会儿吃点心,一会儿吟诗,一会儿赏花,在封建社会里,家庭政治经常表现为微笑,但都是笑里藏刀,话里有话。
请注意第29回开头的描写,到清虚观打醮,贾府的女眷几乎是倾巢而出,而王夫人却因为抗议贾母对元春指婚意向的态度,找了藉口没去。
接下去,就写到清虚观打醮。元春的指婚,只是个暗示,那张道士给宝玉提亲,却是明明白白的。于是,贾母就发话了。那段话非常的重要,要读懂,不要误会。
贾母说,上回有个和尚说了,宝玉命里不该早娶,要等再大一点以后再定。这不但是一口回绝了张道士,也等于是间接地否定了元春的指婚。她宣布,这个时候,谁都别来张罗宝玉定亲的事。
接着她就说,表面上只针对张道士,其实,是敲山镇虎,话里有话。她说的什么?她说,张道士你可如今打听着,打听好了来告诉我,不管她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好,配得上就好,便是那家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要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贾母说这话,很多人听不懂,但有一个人在场很尴尬,她听懂了。这个人是谁?薛姨妈。贾母实际上就在这个时候,把这个资讯当众说给薛姨妈听,这样,王夫人没去也等于去了。贾母知道,在这个关键时刻,必须让王夫人、薛姨妈知道,黛玉虽然没有什么遗产,根基不富贵,但是模样好,配得上宝玉,你们心里头笑她穷吗,那很好办,我有的是银子,还拿得出来,到时候不过是给她一副丰盛的嫁妆罢了,这有什么了不起的?
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底气在哪呢?虽然薛家跟过去比不一样,但还是一个非常富裕的人家,薛家还有房有地,只不过是住到荣国府,不是因为自己在京城里没有房子,而是因为薛姨妈和王夫人是亲姐妹,自己家也还有别的买卖。从所谓经济根基上说,薛宝钗还算得是个富家女子,这一点,林黛玉是没办法跟她比的。
贾母所说的,是在特定场合针对特定的人说的一句特定的黑话。贾母心里很清楚,和金玉姻缘抗衡的就是木石姻缘,就是她的外孙女林黛玉。
贾母对林黛玉的婚事是全包了,这个在书里面是有明文的,第55回王熙凤和平儿议论起家里的婚丧嫁娶就提到:“宝兄弟一娶,林妹妹一嫁,这些用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钱拿出来。”
官中的钱,请一定要注意这个概念,书里多次出现,这说明,整个荣国府,它有一个总帐房,经济上有总预算,许多钱是要从总帐房中支取报销的。
而且请注意王熙凤的造句,贾宝玉的一娶和林黛玉的一嫁是合并在一起说的,在王熙凤看来,只要贾母活着一天,就要成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
宝玉和黛玉,虽然听见了贾母对张道士的表态,但是他们完全不懂。回到家里,宝玉只是生张道士的气。黛玉呢,本来宝钗的金锁就让她堵心,忽然宝玉又得到一只金麒麟,收起来留着要给史湘云,史湘云自己早就佩戴着一只金麒麟。一金未除,再添一金,“金玉姻缘”的阴影更加浓重,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就跟宝玉怄气。
这一回,两个人可闹大发了,真可以说是闹得沸反盈天,最后还惊动了贾母。贾母是怎么个反应呢?她说二玉“不是冤家不聚头”,说她没有一天不为他们两个操心,说她咽了气,就眼不见心不烦了。这里贾母也是在指婚哪,对这木石姻缘,她是要保驾护航到底的。
贾母要成全木石姻缘,因此对贾元春要成全金玉姻缘的动向是高度戒备,给予抵制的。这是我们读《红楼梦》要读通、读懂、读出味道来的一个关键。
以文本细读研究红楼
刚才我讲了这么多,体现了一个特点,体现了我个人的一个研究方法,就叫文本细读。有的批评者批评我,说我是索隐派,我不认同。索隐派是“红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派别,这个派别一度非常兴盛,后来步入衰落。它的代表人物是蔡元培先生,蔡元培用索隐的方法,说《红楼梦》是一部反清复明的书。
“五四”运动以后,以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为代表的“新红学派”崛起。有人提出《红楼梦》是写实的作品,考证出《红楼梦》的作者应该是曹雪芹,形成了考证派。考证派破除了索隐派纯粹猜谜式的方法,开始研究作品写实的成分。
考证派兴盛了一段时间以后,又被另外一个派所取代。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很喜欢《红楼梦》,他通过对俞平伯先生《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肯定了对《红楼梦》反封建的思想性研究的这样一个研究方法,把俞平伯的研究定位为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研究。
我个人有一个看法,《红楼梦》的研究的发展其实并不是单性的发展,而是放射性的研究,因此不能把《红楼梦》的研究僵化、格式化、公式化,这样做不利于《红楼梦》研究的发展。
在这里我要说明,我的研究并不是索隐派的,也没有考证派的成果。
我的特点其实是文本细读。我现在是赤手空拳地在这里讲,没有讲稿,为什么能这样讲呢?因为我读得细。我现在年纪大了,记忆力也没有过去那么好了,但是我还记得书里很详细的内容,就是因为我运用了文本细读的方法。这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非常流行的一种方法,我不是照搬,而是借鉴了他们的一些优点和长处——他们主张,研究一个作品,除了研究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文本细读。这个细读很要紧,《红楼梦》的写作手法是细如牛毛,作者既然如此细心来写,读者就应该非常细心来读。
原型研究,探寻红楼
我另外一个研究方法是比较传统的研究方法,就是原型研究。
有的读者给我指出来说,你说贾母主张贾宝玉娶林黛玉,但书里面的情节中宝玉是贾政的儿子、林黛玉是贾敏的女儿,一个哥哥的儿子和姐姐的女儿结婚,这个血缘太近了。这种婚配会生傻孩子,连当年的宗族族长都是要限制的。
这是因为曹雪芹的这个作品是有原型的,而曹雪芹写作总的特点就是把真实的事情隐藏起来,在小说里面加以保存,一旦发生冲突时,他会为了维护生活真实而牺牲掉艺术虚构的一定的合理性。
根据书中的描写,贾母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贾赦,二儿子贾政。贾赦是一个将军,但是贾赦不跟他妈住,他袭了爵,却不住荣国府;荣国府的主建筑群中轴线上的大堂那套房子是二儿子贾政和他老婆王夫人住的。
大儿子不和母亲住在一起,不要说在那个时代的封建贵族大家庭中不可以这样,一般的农村大家庭也不可以这样。
这个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曹雪芹牺牲了情节的合理性,去保存曹家生活当中真实的情况。
这个谜是被周汝昌先生经过严密考证揭示出来的:曹寅这个历史原型在小说里面被淡化了,就是“贾代善”,他的正妻,就是贾母的原型,姓李。
曹寅生了一个儿子,是曹颙;康熙皇帝非常喜欢曹家,曹寅死了以后,康熙还让他的儿子接着来当江宁织造,但是曹颙的健康状况不好,没有干几年就病死了,这样贾母不仅是一个寡妇,而且底下就没有儿子了,再想让曹寅家的人来当织造的话,就找不到男丁了。
但是当时康熙实在是太喜欢曹家了,也特别喜欢贾母原型、李氏娘家的哥哥李煦,所以康熙就亲自问李煦,说你看一看曹寅的侄子里面,有没有好的,选一个过继给曹寅。
后来李煦就很认真地帮他挑选,选定曹寅的侄子曹俯过继给曹寅,也就是过继给李氏,成为他的一个儿子。后来曹俯又生了一个儿子曹沾,就是曹雪芹的原型。
这样你再回过头来看《红楼梦》,就觉得它太写实了。曹雪芹写贾母和贾政的关系非常淡薄,她喜欢孙子贾宝玉。因为根据封建社会的观念,儿子如果是过继的话,孙子就视同亲生的了。儿子老大了才过来,双方论骨肉比较困难,孙子却从小就可以瞒着他,是不是?
所以你看,曹雪芹为什么这么写,就是因为他有生活原型。他的父亲曹俯就是贾政的原型人物。
再一想的话,一个并不是贾母的亲儿子、而是过继的儿子所生的儿子,他跟贾母亲生女儿的女儿就可以结婚了,这样曹雪芹就可以放心去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追求了。所以,原型研究对读懂这本书是大有用处的。
以上是我研究的一个概括,因为时间有限,我眼中的《红楼梦》应该能表述更多内容,可是我今天只能讲到这里了。最近我又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录制了24期节目,6集讲林黛玉,6集讲薛宝钗,6集讲贾宝玉,6集讲史湘云,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