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中评大咖讲书:中评青年对话洪雯
http://www.CRNTT.com   2021-10-05 00:12:03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香港国际金融学会研究员洪雯博士担任“中评大咖讲书”第四期学习活动的主讲嘉宾(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10月5日电(中评社报道组)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共同主办的“中评大咖讲书”第四期学习活动8月26日下午在香港总部举行。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香港国际金融学会研究员洪雯博士受邀担任主讲嘉宾,围绕最新著作《两个香港的弥合之路》进行主题分享,深入剖析香港社会经济深层次矛盾与香港未来出路,并回答了中评社记者提出的十余个问题,包括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社会不公、基层就业、青年发展、老年贫困问题、中资机构在港作用、人才流失、中美博弈等。

  谈及如何推动香港产业的多元化,洪雯提出了发展2.5产业的观点。她表示,实体产业移出导致了香港的产业结构空心化、过度服务化、单一化,引致就业结构两级分化,中间阶层流动的通道逐渐变窄。越来越多的基层依赖旅游、零售、餐饮、酒店等行业,从业者不需要大量的知识,也不需要技术的积累,致使升值的空间也非常有限,年轻人向上流动的通道狭窄。因此,香港发展一些连接制造业与服务业的2.5产业刻不容缓,以此带动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稳固香港的生产性服务业,丰富产业结构,增加年轻人的就业选择。

  对于“二号香港”发展,洪雯显得颇为关心。她认为,“一号香港”享受了全球化的好处,而 “二号香港”却被忽略了,甚至承担了全球化的弊端。因此,香港需要用一定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一号香港”的资金、专业服务等反哺“二号香港”。谈及中资企业在此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她指出,中资企业在利用香港所长的同时,也应考察香港所需,用内地所长来弥补香港短板,推动“二号香港”的产业多元化、实体化,推动香港经济结构的调整。

  至于香港该如何融入大湾区,洪雯坦言,大湾区还处于最初级的融合阶段,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之间的要素流通存在着较大的障碍。下一步需要让生产要素更广泛、更顺畅地流通,从以往的单向流动走到双向优势互动,让大湾区的两种制度能够优势互补,形成协力。她认为,在一些政治风险比较低、不影响国家安全的层面,可以大胆突破限制,衔接两地机制,让香港人真正觉得自己是大湾区的一员。
 
  谈及香港政府角色的转变,洪雯指出,港府历来是“小政府”,但在新形势下,香港政府需要转型成一个“有为政府”,逐步介入到经济发展中,推动“二号香港”产业结构转型和实体化。在发展科技产业和2.5产业的过程中,她建议港府放下身段,向珠三角城市学习招商引资,主动为龙头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及提供服务,吸引它们落地香港。

  有关香港在中美之间的角色,洪雯表示,香港有“一国两制”的特殊背景,在中国之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普通法体系,成为了中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各层面的缓冲区和润滑剂。但是香港作为缓冲区是建立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当国家安全受到危害的时候,缓冲区的作用就完全消失了。香港需要思考,如何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情况下,发挥更大的润滑剂作用,扩展更大的缓冲区空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