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邓学良建议江启臣 应推动两岸共同社会
http://www.CRNTT.com   2020-03-12 00:24:55


邓学良抛出两岸共同社会概念,力抗民进党的教育侵蚀与“中华民国台湾”。(中评社 高易伸摄)
  中评社高雄3月12日电(记者 高易伸)针对败选后中国国民党新局,台湾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研究所兼任副教授邓学良接受中评社访问认为,民进党透过更改教科书内容,导致对“中华民国台湾”的认同已高达7成,国民党要有能力跟对岸对话,共同缔造“两岸共同社会”让百姓有感。既然民进党过去的战场在学校,国民党未来的战场可以在社会与生活之中。

  至于如何执行?邓学良表示,目前国民党仍掌有15个地方县市政府,请可请党中央以“委办事项”方式,交由各该地方政府,办理两岸可能交流之事项。例如两岸城市交流、论坛、“引进陆劳”及参与“一带一路”试行等,推动两岸共同社会。

  邓学良,中国国民党员,台湾台南人。曾获中国国民党中山奖学金赴日深造取得日本神户大学法学博士,学术领域在两岸劳动法比较研究、两岸行政法比较研究。历任“行政院”劳委员法规委员会委员、高雄市劳资关系协进会常务理事、财团法人中华劳资事务基金会董事长、高雄市法律人协会理事长等职。去年从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退休,现在为该系所兼任副教授。

  邓学良说,现在谈“中华民国台湾”就没有“九二共识”,谈“中华民国”才有九二共识。但台湾年轻人现在所想像的“中华民国”,跟老中一代的概念早已截然不同。国民党2020大选民进党透过教育改变年轻人的认同,国民党若想重新执政,上述这一点看不清楚将有很大问题。

  何谓“两岸共同社会”?在蔡政府完全执政下,这个概念如何推动?两岸交流上“反渗透法”是否已堵住大多数的交流机会?

  邓学良说,两岸共同社会是他在2019年7月于“中国法政期刊”所提出的概念,原本期待蓝军重返执政后,两岸可以在现行政策及法令上进行融合,包括劳动法、行政法趋同等。但2020选后,民进党持续执政,至少在“政策操作面”上国民党目前无法推动。

  邓学良举例,过去萧万长主持的“两岸企业家峯会”运作获得回响成功,就算没有政党力量,两岸产业或企业间的往来依旧非常频繁,既能两岸企业家峰会能够运作无碍,蓝红之间协力运作“两岸共同社会”也应当同样施展得开。只是目标可从企业家往下延伸至民间社会、基层庶民,让台湾百姓可以分得大陆崛起的红利与幸福,绿营得到政权满足。在两利之下绿营应不至于为难台湾百姓。

  对于教科书课纲的改变,国民党目前有何对策?

  邓学良表示,弱势的国民党目前无法重返执政,目前看来在政策面上是没对策。台湾教育遭改变已20余年,目前只能因势利导,透由“两岸共同社会”的角度,由蓝红合力关注台湾人民的生存、生活、生命的发展上。新任党魁江启臣尤其应主动提出想法,跟对岸好好沟通,让大陆与在野的国民党共同寻求配合,谋求台湾人民福祉。

  针对部份国民党中新生代“远陆”,“中国国民党”改为“国民党”。邓学良说,改名不改名将依照党规办理,只要中国大陆体悟到“两岸共同社会”是关乎两岸关系的民意基础时,他认为蓝绿政党的动向其实已无足轻重。

  邓学良进一步分析,民进党在2020大选抓得很精准,挺绿的族群再加上认同“中华民国台湾”的年轻人,造就蔡英文一举拿下817万票。国民党今后不管由谁领导,绝对不要鞭打党内老人,而是要把台湾地区的教育趋势看清楚,如果看不清楚,未来国民党的生存会有问题。

  邓学良观察,现今台湾对“国族”的想像,认同已发生改变。他认为,韩国瑜大选期间提出的“台湾安全、人民有钱”口号真好;蔡英文提出“2020、台湾要赢”,连很多民进党的朋友都看不懂。原来“民进党喊出来的、出手的,都是要守住他过去以来的教育成果”。当时他认为民进党为何提出这么没有力气的口号,结果证明这句话最有力气。

  国民党如何突破困局?

  邓学良建议江启臣应试图抛出“两岸共同社会”的概念去面对民进党在教育上的长期工作。按马克思讲法,“教育还比不上生活”。既然民进党在学校改课纲,我们就在社会上教大众。国民党“此路不通”就要想出其他方法。国民党不能老想过去,现在台湾10个人中只剩下3个认同“中华民国”,其余几乎都是“中华民国台湾”了。

  邓学良说,他不清楚江启臣有无意识到“中华民国台湾化”的趋势,但至少看来江是务实的。他也认为“九二共识”的“词”时间太久了,当初两岸签订23项协议不就是为了两岸共同生活吗?国民党就算弱化、在野,也要想办法去担台湾老百姓的生活,尽力去缔造“两岸共同社会”的架构。

  邓学良补充,两岸之间现在有什么是不来往的?光大陆经贸就占台湾的40%,若再从“宪法”或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上看,两岸最后是朝“终极统一”走的。两岸“宪法”基本上不冲突,但冲突的是这部“宪法”由蓝或绿去解读,解读不同操作下就出现很大差异。因此他提出“两岸共同社会”这一概念,让政治归政治、行政归行政、透由两岸民生往来,让两岸社会百屡千丝,时间久了就能自然融合。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