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评社为民族与和平求索的大局情怀
http://www.CRNTT.com   2021-10-08 16:16:21


 
  三、为民族与和平求索:完善“一国两制”实践是中评社的历史责任

  中评社的概念是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时同时诞生的,1997年底,我和周建闽在汪道涵会长的亲自指导下来香港创办《中国评论》月刊,并拟以此为起点,在香港构建一个沟通两岸的新闻平台。汪道涵会长指示:“中国评论要立足香港,在港言港,要支持‘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同时还明确指示,在时机合适的时候要在香港建立互联网媒体,让将来的两岸专家和港澳的学者在网络上就可以沟通交流。24年之后,回忆汪道涵会长当时说这些话的神态口气,我还是难免激动,是汪道涵会长予以了中评社如此重大的历史机遇和媒体责任。

  1、在坚信“一国两制”必然成功的同时,中评社要充分注意“一国两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难题。

  中评社对“一国两制”抱持充分信心。自1997年7月1日起,随着香港的回归,“一国两制”的模式就正式诞生,至今已经运行了24年之久。当年我们相信“一国两制”必然成功,也在尽力克服一切困难维护其成功。近些年来,因为香港内部的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加上美国与西方阵营在利用香港的“一国两制”漏洞来攻击中国、制约中国,导致“一国两制”已经失败的言论一时流行。然而,中评社在香港回归以后至今,一直传播有利“一国两制”的正面舆论,加油而不添乱,对“一国两制”充满信心。我相信,这一切对得起历史,也对得起良心。

  当然,中评社也一直关注“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过程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用问题导向思维去帮助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期待通过问题能够引起各界重视,早日解决问题。为此,我们组织了大批的香港及内地专家学者,探讨实施“一国两制”的重大问题。早在2003年,我们将《中国评论》月刊关于香港问题的思想者论坛汇集成《香港前途的冷静思考》一书,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至今翻阅,仍能看见其中的先见之明,比如:“香港目前的政治生态摧残‘一国两制’”、“香港不断有人做有损国家的行为”等等忧虑,串行书中,已经为“一国两制”的实践敲响了警钟。

  2、维护与推动“一国两制”实施,必须有知难不畏难、克难前行的沉静及坚强心态。在《香港前途的冷静思考》的前言中,我这样写道:“可以预见,香港在‘一国两制’的道路上,将会走得很艰难。我们说难,不难在港英的撤退,难在特区政府如何真正有效地管治;不难在舆论的百家争鸣,难在知识分子如何真正地归心回意;不难在经济的宏伟蓝图,难在广大民众如何真正地保持信心。难处很多,充分说明了实践‘一国两制’的不容易。如果特区政府、社会各界,以为实践‘一国两制’是很容易的事,香港必然会出现大问题。如果中央政府不小心谨慎,广开言路地听取意见,认真细致地处理香港事务,香港必然会变为大麻烦。”这是18年前的总结与警告,没有想到竟然还是不久前的写照。所幸的是,中评社24年来一直在这样的慎重与戒备心态中观察、研究香港问题。所以在相关舆论场从来没有发生骄横轻纵的事故。知难不畏难、克难前行的的沉静及坚强心态,在今后仍然需要继续保持。

  3、在维护“一国两制”运行的同时,中评社要积极参与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

  中评社的涉港新闻绝对不会着重于表面现象,而是要抓住问题的根源,做深度的剖析。比如在2019年下半年的“反修例”的暴力活动中,中评社不被火爆血腥场面吸引,专注于深度思考与判断。作为以智库杂志起家的中评社,以智库媒体为特质,所以中评社在涉及香港问题方面,更加重视的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深度报道,更多地运用观点新闻报道、数据新闻、大数据分析、专家学者座谈等等手段,力求把握“一国两制”的发展与变化规律,在思想性、理论性方面突出中评社的作用与影响力。24年来,中评社在推进港台关系良性发展具有独到的心得与体会,具有超过其他媒体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这都是中评社的宝贵财富。

  4、在掌握“一国”与“两制”的正确关系的同时,中评社要以新闻舆论来维护“一国两制”的安全环境。

  在“一国两制”中,“一国”与“两制”的正确关系,都明明白白刊载在香港基本法中,有了“港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之后,模糊地带被消除了,“一国”的重要性也就更加凸显了。在香港及澳门实施“一国两制”方针政策是中国的庄严承诺,五十年不变。因此,中评社的涉及香港问题的报道,要依法而为,牢牢把握大方向。可以说有两个“凡是”:凡是有利“一国两制”的,我们就支持;凡是有害“一国两制”的,我们就反对。我们与“港独”思潮水火不容,但是我们对所谓应该改为“一国一制”的极端说法也要不留情面地驳斥。中评社的新闻舆论应该成为维护“一国两制”的安全环境的有力舆论。

  5、在香港问题的报道及研究方面,如何守住底线?习近平主席已经有明确的界定,中评社必须遵守。在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年纪念日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专程视察香港,并发表了7次重要讲话,其中一次专门谈及应对香港问题的底线思维。我在场聆听,深感其重要性。习近平对香港问题的四点意见中,第一点是在“一国”与“两制”关系中明确了底线思维,即: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一国两制”底线的冲击,不可容忍。第二点是在宪法和基本法的关系中划清楚了底线,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基本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基本法律,如果切割或者颠倒,即是触犯底线。第三点是在发展与落后的关系中明确了底线思维,要抓住机遇求发展,否则“苏州过后无艇搭”,不求发展即是落后与失败。第四点在“和气”与“乖气”关系中明确了底线思维,强调了“和气致祥,乖气致异”,不应该纵容乱港祸港的“乖气”的出现。这是香港回归20年来,第一次有中央核心领导指出了香港问题的底线思维。

  四、为民族与和平求索:中评社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力发光

  1、中评社的国际问题报道的立场原则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定义为基调、为准则、为方向。中共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把命运共同体的构思落实在方方面面,并形成了丰富的思想系统。完全可以下这样的结论: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我个人的理解,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两岸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两岸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两岸的、中国内部的,亚洲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世界的、全人类的。内外的关系又是紧密联系互动的。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中评社在国际新闻方面要突出重点,抓特点。在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是中评社大有可为的新闻报道及舆论聚焦的层面。我们紧紧抓住了中美关系与东亚安全的焦点问题,在中美关系的博弈、中日关系的安全、朝鲜半岛的危机等方面着力,凸显了中评社最为重视东亚的和平与安全的特点,因此脱颖而出。

  3、中评社的国际新闻报道基础是构建在中美以及东亚各国的知识分子的肩膀之上,我们以智库交流为平台,采集有利于和平与安全,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点甚至是思想。在东亚安全方面,中评社不要变成叱咤风云的钢牙铁嘴,也不要变成传播小道消息的碎嘴子,我们还是秉承全面沟通的方式,尽力在国际舆论场寻找共识。看得见危机,找得到转机,为最终迎来生机而努力。

  4、中评社的国际新闻报道要做到三个尊重,一是要尊重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追求公正,实现自由等人类基本价值观。现在对于有没有人类的普世价值争论很大,基本观点南辕北辙,这就交由专家去讨论,中评社无需参与。但是,要承认人类还是有一定的基本相同的基本价值观的,需要尊重,不必强加。二是尊重中国加入的所有国际人权公约和议定书。三是要尊重各国人民的感情,尤其是各国民众之间的感情交流,要大力地予以舆论支持。违背人道主义、鼓吹民粹思想、污蔑民族文化,诸如此类的所谓国际新闻都是中评社要坚决摒弃的。

  5、在过去多年,中评社全心全意为世界和平发展、为中西文化交流、为中美关系的克难前行而予以舆论配合。但是今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中国可能面临中美进入竞争与斗争交错进行的不同局面,各种尖锐复杂的斗争博弈或会越来越激烈,严重冲击和平统一方针、严重冲击“一国两制”结构。面对如此严峻的政治局势,中评社在中美关系与东亚安全的报道方面,既要有立场,又要有方法,既要敢于揭露事实真相,又要保留回旋的空间,既要促进和解,又要敢于斗争,这是具有相当高难度的,需要我们的坚持,也需要我们的创新。用新闻作沟通,用舆论求共识,这是需要坚持的。要开拓更大的采访空间,汇集更加丰富的国际舆论,这是需要创新的。

  注释:

  ①屈原求索精神及其现代解读 来源: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31(3)卷,作者:都春屏。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9月号,总第285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