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龙潭客家抗日 “七十三公”是光荣代号
http://www.CRNTT.com   2017-10-07 00:24:35


日军趁机攻入街衢,未及撤退者与日军短兵相接,共有魏阿盛等七十三人不幸被捕。(中评社 黄文杰摄)
  中评社桃园10月7日电(记者 黄文杰)1895年甲午战败,日本接管台湾,很多台湾人发起抗日,史称乙未战争,桃园客家乡亲分两路抗争,一路从平镇开始打到龙潭,一路从三峡打到大溪,龙潭战役总共有73人罹难,后代子孙为牺牲义军在当地盖起忠义庙,也就是俗称“七十三公”,“七十三公”是龙潭人保卫家乡的光荣代号。

  桃园社区营造协会执行长巫秀淇,本身也是桃园市客家知识学苑讲师,经常规划带领客庄小旅行,讲述地方史料,好比鸦片烟潭、仁寿伯公祠、古战场(瓦窑湖、中山堂、汤屋祠堂)、瓦窑湖伯公祠、平镇庙与八角塘等。

  “七十三公”忠义庙抗日史迹也很精彩,与平镇褒忠祠的性质类似,都反映当年地方事件。

  中评社实际走访忠义庙,建筑简洁,大殿中为“七十三公”神位,两旁则有社神与福神神位,后方有牺牲的义军“七十三公”骨骸葬于此。

  这里标志了龙潭乡亲、客家乡亲的抗日历史。   

  巫秀淇告诉中评社,1895年日军侵台,台北府城失守后,一路由北往南攻打,原本应该势如破竹,不料日军自从进入桃园境内,屡屡受挫,原因就是遭遇客家人的抵抗。

  他说,日军攻势受阻,改以炮轰击加上直接冲锋,义军人数居于劣势,无奈弃守,向咸菜瓮转进。

  巫秀淇说,日军攻入龙潭,来不及撤退的义军与日军短兵相接,当然寡不敌众,总共有魏阿盛等七十三人不幸被捕,被日军押往乌树林竹窝内,排成两列,以刺刀一一刺死。

  据说当时一名义军诈死逃过一劫,另外,日军也留下最年轻的义士负责收埋忠骨,葬于现今桃园龙潭区圣亭路133巷内,这就是“七十三公”之由来。

  烈士后代发起兴建忠义庙,地方人士每年都替烈士举行春秋二祭。

  有关“七十三公”之真相,在客家历史引发诸多讨论,归纳有两种。

  一派人认为,“七十三公”是撤退不及的义军,另外一种说法是,七十三公为当地撤退不及的居民,被日军报复性的集体屠杀。

  巫秀淇指出,“七十三公”是龙潭人保卫家乡的光荣代号,从地方组织安民局开始,至龙潭沦陷止,其中必有龙潭人之抗日足迹,“七十三公”可视为一个象征。

  他说,这当中有多少人是居民?多少人是义军?都无损于龙潭人在抗日的努力,更重要是展现义民的保家卫民的精神。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