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社评:再造“新高锟” 香港应与内地联手
http://www.CRNTT.com   2009-10-10 00:36:02


前中大校长高锟获得诺贝尔大奖,香港颇感自豪。
  中评社香港10月10日电(评论员 鲁灿)曾在香港接受中学教育并在成名后多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的“光纤之父”高锟,荣获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确让所有华人特别是香港人深感“与有荣焉”,近来香港舆论亦为之赞叹不绝。然而在兴奋之余,又难免有一丝遗憾:对百年以来追求科学救国的中国人而言,何时纔有完全由本土培养的诺贝尔奖得主?

  半个多世纪来,华人科学家已经陆续有杨振宁、李振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高锟等多人获此殊荣,但是如果分析他们获奖的直接原因,必须承认都与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中国本土并无太大的关联。对于长期非常推崇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来说,纯粹由“中国制造”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不仅标志着当代中国在科技领域的长足进步,也承载着当代中国人对世界做出更多贡献的热望。

  一九五七年成为首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杨振宁表示“我曾经再三讲,我觉得在二十年内,中国本土包括香港、澳门一定会有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的今天,这种预测并非遥不可及。而对于积聚了很多优秀学者的香港来说,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可以与中国内地科技界联手,取长补短,争取早日出现“本土制造”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

  之所以强调香港有能力与内地科学界联手,是因为香港有不少学者都是在其所属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成就之后才被聘到香港的。香港科学家如果与内地科学家联手,无疑会强化整体中国的科研力量。

  首先,香港拥有几所世界排名不俗的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由于香港的大学教职薪金优厚,大批学有所成的优秀学者选择到香港任教。高锟教授曾表示说:“香港人才是不短缺的,科技人才也不短缺。”而在香港诸大学担任教职的学者,基本上都拥有西方发达国家著名大学的博士头衔,其中不乏在某些领域具有一定地位的科学家,总体资质相当出色。

  其次,香港科学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最新科技信息有更多接触。香港科学家多数拥有西方发达国家著名高校的留学背景,语言沟通没有障碍、人脉关系广泛丰厚。科技发展是需要相互借鉴的,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获得一些敏感科技信息的方便程度超过内地;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信息特别是敏感技术设备方面,对香港的限制相对宽松。

  再次,香港已有一些科研领域具有世界一流水准。香港不仅有较长的高等教育历史,还因为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而同时带入了相关科研项目,有些方面的研究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比如几年前香港科技大学的专家曾经研制出当时世界最细的单壁纳米碳管,视频数据压缩技术被列为国际标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专题: 中评社社评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