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不甩传言 林佳龙今再推台北市文化愿景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22-07-04 15:32:25


 
  他表示,关于首都文化治理,我们提出:都计有文化、对话有文化、空间有文化、内容有文化、教育有文化及交流有文化的六大治理方向,盼带动台北新文化生活运动。

  1.都计有文化-台北市正面临都市更新的重要课题,未来都市更新的计划,应先提出社区创生的计划,以街廓或社区为单位推动都市更新,调整现有以整合成功为主、规模大小为辅的思维,以“人”为“本”建立完整的都市计划架构,纳入文化生活远景、文化资产保存及文化公共参与机制,在台北都市转型的过程,强调文化先行的基本观念。

  2.对话有文化-我们主张召开大型“台北城市文化会议”及周边活动、并以文化为题制订台北主题年。市政府应每年编列预算办理,让民间意见交锋,邀请各局处首长入席聆听,欢迎文化界的力量,参与改变城市治理思维,共同制定文化政策。透过不同主题的讨论,让不同意见呈现,也可进一步邀请国外文化界人士与会,进行城市文化交流。我们也希望文化会议成为台北盛事,每年为台北市制定以文化为名的城市主题年,办理相关的文化活动。例如:“台北文学年”、“台北音乐年”、“台北电影年”、“台北表演艺术年”、“台北美术年”等,如此文化将不间断地循环整座城市。

  3.空间有文化-政府的工作是搭建舞台,支持内容创作与创意,确保文化核心能量运转。除了正式的文学馆,台北并不缺场馆,但如何整合场馆,并妥善利用,才是下一个阶段文化发展的关键。听闻民间正筹备“台北文学馆”,我们也期盼市府投入更多资源,加速完成台北文化馆舍的最后一块拼图,让阅读文学再领台北风骚。

  为发展城市街区文化及扩大文化场馆功能,我们勾勒“首都文化生活十字轴”,从最北的北投到最南的文山;从最西的万华、大稻埕到最东的南港延伸。以人文历史为纵深,由点到线至面,串联台北旧城街区到新创基地。首都文化生活十字轴,以“景福门”为交会点,带来不同的空间想像。包括转型后的中正纪念堂、两厅院广场、台北宾馆、“外交部”、国家图书馆、凯达格兰大道的整个区域,假日可思考发展为减少车流干扰的“首都广场”,市民在这里驻足、休憩,品味历史、艺术与文化的交会。

  除了首都广场外,台北得天独厚的文化空间群,更可以从博物馆、当代艺术、传统常民文化、流行文化等四个文化面向,发展文化融入生活的日常。台北市政府应主动串连“台湾博物馆”、“二二八和平公园”、“国立历史博物馆”、“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台北当代工艺设计分馆”、“南海学园”、“台湾文学基地(齐东诗社)”、“台北植物园”及“国家图书馆”等,发展“首都大博物馆区”,打造历史、阅读、文创等文化走读区。

  目前“台北市立美术馆”正扩建新馆,未来与“花博公园”,“台北当代艺术馆”及“国家摄影文化中心”甚至“宝藏岩国际艺术村”、等当代场馆,可思考发展“台北近现代与当代艺术文化区”。经常办理展览的“华山文创园区”及“松山文创园区”也可广义纳入。

  “台湾博物馆铁道部园区”、“台北工场”、“台北记忆仓库(旧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北门仓库)”、“铁道部部长宿舍”与周边、“机器局第五号仓库”与周边、“玉泉公园”、“北门广场”、“北门邮局”,可进一步结合台北传统工艺、传统艺术重镇-万华区、大同区(大稻埕、大龙峒)的特色,建构“大北门传统文化与常民生活文化区”。

  流行文化,是年轻人生活的重要娱乐。从东区的街头时尚开始,一路到信义区精品时尚、五分埔快时尚,可思考结合“台北流行音乐中心”、“台电电力修护处”及“瓶盖工厂台北制造所”,发展为“流行文化生活区”。在十字轴上可运用的闲置空间,也须妥善运用,并优先考虑独立文化的需要。

  从区域人、文、地、产、景中,发展“愈在地,愈国际”地区特色。如浓厚闽南、旧城风情的万华、大同,百年老店、文化资产、传统工艺、宗教庙宇林立,应透过设立“传习中心”保存传统,并在兼顾结构安全、生活元素与美学风格下,透过老屋修复再生,提供予年轻人进驻,引进活力,创造街区文化经济,开展大稻埕之外,另一个旧城新生的可能与契机。另外,从猫空所在文山区,或可从茶文化出发,发展从品茗到茶道的多元文化经济。

  从台北在地人文发展、风土地景、文化景观与文化资产等文化理脉中,爬梳属于台北的“山、水文化”,设计出具创意、故事性与公共行销结合的公共服务创新亲山、亲水环境。我们也支持文化沙龙、中小型展演空间、独立书店、文创小店、Live House、文青咖啡厅等风格好店,并设计有书报亭文化空间,让艺术与阅读进驻在生活中。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