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两会专访:高洪谈疫情后的中日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20-05-17 00:12:58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高洪(照片为受访者提供)
  中评社香港5月17日电(记者 郭至君)2020年伊始,一场出人意料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打乱了世界各地人民生活的节奏。而疫情带来的冲击不仅仅停留在医疗与公共健康领域,也涉及到了政治、国际关系、经济、社会认知、心理等多个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高洪日前接受了中评社记者的专访,具体谈了后疫情时代中日关系应如何进一步发展以及今年上会的提案。高洪认为,中日两国合作抗疫对进一步改善中日关系有积极推动的作用和深远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并不能忽视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杂音,因此,保持中日关系健康平稳的发展仍需要不懈努力。

  高洪对中评社记者表示,中日两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守望相助,为全球“抗疫”树立了良好典范。同时,作为相邻大国相互施以援手,也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对改善后的中日关系行稳致远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和深远意义。疫情过后,中日间政治与外交上的大事是重启原定于今春习近平主席对日本的国事访问,以及两国关系的持续发展。同时,双方在产业供应链上的结构调整、规则与标准完善修正都是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高洪说,从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来看,日本的政治主流态度是,既不帮美国打压中国,也无意给中国“抬轿子”。在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上有一些杂音。例如,日本政府推动日企撤离中国,并在台湾问题上出现策应美国的苗头。可见,保持中日关系健康平稳发展仍需要不懈努力。

  此次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但有危机也有转机,对于新冠疫情是否会推动中日两国制造业分工合作新机制的形成这个问题,高洪对中评社记者表示,新冠疫情有警告日本不能把鸡蛋放在“中国一个篮子“里的一面,但他认为推动中日两国制造业分工合作新机制的形成的面也真实存在。

  高洪指出,第一,此次疫情中的良好互动增进了双方交流合作的政治意愿与民意基础。第二,中国率先取得“抗疫”初步战果,恢复生产后,逐利的在华日企并不想、也不能轻易放弃中国市场和产业链。第三,中国的在线经济、居家经济生产生活模式给日本很大启发。过去,日本偏重实体经济并非在线技术上做不到,而是观念难以改变,不愿摒弃固有的生活方式。看到中国生活在“云端”的诸多便利,日本民众的意识悄然发生变化,而这也将影响到中日之间今后的经济活动。第四,中国的“新基建”,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起效后,数字经济打破了国家间的界限,日本渴望今后在参与“新基建”中发挥积极作用。第五,由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有日本企业的发挥空间,中日仍可以在第三国展开合作。

  作为社科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高洪一直在用他的专业知识为国家外交事务和外交政策提出提案和建议。去年他曾就中日青少年交流提出相关提案,今年他和同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辑王众一共同提出一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加大和丰富对日舆论沟通”的提案,目的是消除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甩锅我国,污名化中国的恶劣影响,为疫情后重启习近平主席访日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高洪向中评社记者介绍道,提案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因国施策的多层级、多维度工作,精准有实效地争取日本民心。建议有关部门在工作思路上坚持对日“两分法”工作优势,区别采用“漫灌”、“浇灌”、“滴灌”等不同方式,最大限度争取、团结、引导日本各阶层公众形成对华好感。以个人化语言介绍“等身大”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以及中日两国相互守望的感人故事,入情入理地在各层级浇灌耕耘,扩大正面声势。同时,以小众化点对点扩散方式实现信息传播主体的变换,通过调整交流规模、在线交流等创新形式将带有同理心的细节和有说服力的声音传出去。

  附:高洪,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华日本学会秘书长。1993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硕士、哲学博士。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中日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日本政治研究中心秘书长、佛教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近现代政治史,当代日本政治,中日关系。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