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努力推动两岸民间交流的制度性安排
http://www.CRNTT.com   2021-03-24 00:18:16


  中评社╱题:努力推动两岸民间交流的制度性安排 作者:董玲瑜(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博士研究生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性安排需要两岸各界共同努力实现对制度的认同,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民众基础更是对制度性安排的有力保障,不断加强两岸民间积极的正面交流,化解两岸社会及民众的刻板印象及误解,打破阻碍、增强互信,切实实现两岸民间交流的效果和目的,为实现制度性安排提供有利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郑重呼吁“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这为今后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开展对话协商提出了重要议题。两岸民间交流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性安排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利用好现有机制稳定与增进两岸民间交流,同时构建起新的有利于两岸民间交流的制度性安排,应是涉台学界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两岸民间交流亟需制度性安排

  两岸民间交流是连结两岸的重要环节,是推动两岸社会融合和增强民众加深瞭解、增强互信的重要途径,对当前的两岸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现阶段的两岸民间交流,主要以各类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两岸民间机构和个人关系为开展基础,在形式上灵活多变。因此两岸民间交流,虽然覆盖领域多、涉及人员范围广,但制度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从而导致两岸民间交流十分容易受到政治、国际、社会等各类因素等影响,难以形成稳固性、常态化的交流合作。不稳定的交流、合作渠道的缺失,导致两岸民众难以通过民间交流做到“心灵相通”、“心灵契合”。尤其是近年来因受国际因素、两岸局势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两岸民间交流的环境及效应已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未来两岸民间交流亟需制度性安排来提供交流的基础条件。

   制度性的安排为两岸民间交流提供制度保障,为更加有序交流提供法制依据,为两岸社会融合和民众互信建立信心,使两岸民间交流具有可持续性。只有制度化的保障才能使两岸民间交流不受制于客观因素,从而更好更有效地交流。制度化建设是长期的、全面的过程,需要结合两岸政治形态、经济效益、社会舆论、民众利益,更应根据现实需求、交流目的来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建立符合两岸交流实际情况的制度性安排。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性安排则需要两岸各界共同努力实现对制度的认同,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民众基础更是对制度性安排的有力保障,不断加强两岸民间积极的正面交流,化解两岸社会及民众的刻板印象及误解,打破阻碍、增强互信,切实实现两岸民间交流的效果和目的,为实现制度性安排提供有利基础。

  二、青年交流应该成为两岸民间交流制度性安排的重点

  在推进两岸民间交流制度化的过程中,青年交流理应成为重中之重。青年是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未来两岸交流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两岸青年关系决定了未来两岸各个领域精英群体的关系,决定了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因此,发展两岸青年交流,提升两岸青年交流的制度化水平,既是在推动当前的两岸民间交流,也是在为未来两岸各领域的全面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

  提升两岸青年交流制度化水平,对于遏制“台独”思想对两岸关系的破坏,化解两岸社会矛盾意义重大。近年来,民进党当局通过不断修改“课纲”等方式,大搞“去中国化”教育,刻意制造有损大陆形象的社会舆论和社会氛围,导致两岸青年间的交流呈断崖式下滑,幷加剧了部分台湾青年对大陆的偏见和“抗中”情绪。尤其在当今,随着网络和各类社交媒体的兴起,一方面的确拓宽了两岸青年交流的途径和方式,但也使青年们在面对特定事件尤其是涉及两岸的政治话题时在网络上针锋相对,从而加深了两岸青年的误解和“敌意”。与此同时,“台独”势力通过各种手段阻断两岸青年交流,不断通过控制学校招募交流项目和名额、限制出入境人数、散布网络不实信息、恶意抹黑交流目的和成果等。例如,为了阻止台湾青年前往大陆就学,民进党分别在2020年5月和7月在网络上发布“懒人包”即“赴陆就学你不能不知道的8件事”,对大陆进行抹黑攻击。这也反映了提升两岸青年交流制度性安排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因此,以积极正面的交流互动为途径,加强两岸青年互动、交流的制度化水平,保障两岸青年交流、建立有利于两岸青年开展多领域、多层次交流的平台机制,扩大和完善现有的交流模式,为两岸青年交流提供制度保障,既满足两岸青年的现实交流需要,也符合两岸民间交流制度性安排的客观要求,理应成为两岸民间交流制度性安排的发展过程中的重点。

  三、加强两岸高校和智库交流的制度建设,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性安排提供智力支撑

  高校和智库在两岸民间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两岸和平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及舆论引导作用。通过两岸高校和智库的学术交流,可以为两岸社会民意提供舆论导向,为决策者提供建设性意见,为两岸和平发展的制度性提供智力支撑。

  相较于其他层面和领域的民间交流,开展高校和智库的制度化建设更具有独特优势。首先,两岸已经在部分高校和智库的交流领域建立起了部分相对稳定的交流平台。例如,自1991年起,全国台湾研究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主办的海峡两岸关系学术论坛(“三台会”),已经成为两岸及港澳地区和海内外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为两岸关系发展建言献策的重要平台。第二,高校和智库相关人员具有对两岸问题研究的专业性和视野的前瞻性,对于推动两岸之间的制度性安排具有更高的明确性和积极性。例如,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主办的“台海新观察”研讨会第一次会议时就提出的“建立两岸民间共同智库”,两岸民间共同智库则首先需要制度化的保障作为筹建基础,才能使共同智库的建立合理化、合法化,从而将“共同智库”的作用最大化,为两岸交流以及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献言献策。

  然而民进党当局不断用政治、舆论手段阻挠两岸高校和智库交流,在2019年制定“国安五法”和“《反渗透法》”,企图通过这种手段阻碍两岸民间交流,切断两岸高校和智库交流、减少两岸学界学术碰撞、削弱两岸学者的成果影响。在此种情况下,急需将学术交流机制具有制度化保障,使两岸各领域学界正常交流。加强两岸高校和智库交流机制的制度化建设,确保两岸学界的交流合作,为两岸学术研究共同发展提供保障,确保两岸学者就相关问题提出符合两岸社会共同利益和社会共同认知的解决方案,引导、化解两岸社会对立,推动两岸民众的社会认同和互信,无疑是当前两岸学术界需要加以探讨的重要议题。

  四、充分发挥两岸现有交流机制的品牌效应

  习总书记在2019年1月2日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这一要求已十分清晰地预见到民进党当局对两岸交流的干扰阻挠。蔡英文连任后,继续推行“渐进式台独”政策,对两岸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产生负面影响,严重损害了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

  尽管受到民进党当局大力阻挠和疫情影响,近期两岸民间交流依然克服重重困难,延续了发展趋势,特别是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品牌项目引人关注。如自2009年举办的“海峡论坛”延续至今已12个年头,是每年两岸各界期待的重要会议。“海峡论坛”旨在扩大两岸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两岸民间交流提供了平台和机遇。再比如2010年起开始举办的“上海台北城市论坛”,两市多年来在教育、环保、交通、文化、体育、城市规划、社区、农产运销等领域建立了交流机制。因疫情原因2020年的双城论坛则在7月22日采取线上视频模式举办,论坛以“城市防疫交流与经济合作”为主题,通过交流研讨,推动了上海与台北在卫生医疗、产业经济交流、智慧交通、区域治理与合作等方面的经验分享和交流互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胡凌炜日前在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主办的台海新观察第三次研讨会上表示,双城论坛成为当前形势下两岸制度性交流的典范,不仅可以总结出很好的经验指导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而且对于探讨未来两岸互动的路径具有重大意义。①目前两岸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完善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交流机制,未来如何更好地利用既有交流平台、减少交流平台受“台独”势力影响、提高交流平台设立议题的自主性、扩大平台影响力,则需要两岸各界共同努力。

  两岸民间交流应始终以人民核心利益为出发点,从科教文卫、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出发,为两岸民众谋福利。加强两岸民间交流,有利于两岸民众和社会的互信,有利于实现两岸人民的福祉,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性的安排则将作为未来两岸民间交流的有力保障,确保两岸民间交流的自主性和稳定性,确保两岸民间交流尽可能地不受制于外部因素。因此,在“台独”势力不断阻挠两岸正常交流的背景下,我们更应加大力度推动两岸民间交流的制度性安排,巩固和夯实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社会基础。

  注释:

  ①胡凌炜:双城论坛是当前两岸制度性交流典范,http://www.crntt.com/doc/93_19311_105900273_1_1019002100.html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3月号,总第279期)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