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两岸关系现状看处理台湾问题应有的新思维
http://www.CRNTT.com   2017-09-03 00:11:24


处理台湾问题应有新思维
  中评社╱题:从两岸关系现状看处理台湾问题应有的新思维 作者:郑剑(北京),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委员、教授,海峡两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前言

  民进党蔡英文当局执政以来有负于岛内外多方的期望,其状见之于近期岛内民调资料、大陆相关反应、国际有关态度上。而此前海内外一些人士之所以对蔡英文的两岸政策有期望,是因为随着两岸交流交往合作历经30年的不间断推进,两岸关系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更紧密的交流合作和一体化关系升级成为结构性需求,台湾也越来越离不开大陆。按照历史的发展规律,任何台湾执政当局都应顺应大势,不断调整政策,以延续和平发展大局,维护台湾民众福祉。但目前看来,蔡英文当局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似是而非的“调整”,虚应有关要求和压力,实质上冥顽不化地向着自己内心深处的“政治理想”持续拱进,遂导致两岸关系一步步滑向危险境地,最近更是提出要对大陆政策做出调整,以惩罚大陆在外交上对台湾的打击。

  蔡英文当局的如意算盘是,用虚的“调整”换取大陆实的退让,期待大陆方面认可或者至少容忍、默认其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的态度,包括对其推进“柔性台独”进程、疏解两岸合作吸力、投靠日本右翼政府、拥抱美国亚太战略等言行视而不见的情况下,继续“维持现状”不变,以支持民进党政权发展岛内经济、拓展“国际空间”。这样的要求无异于让大陆容忍“台独”,自食其反对任何形式“台独”的诺言。这是断无可能的,一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蔡英文和民进党应当明白这个道理。

  联想到一段时期以来岛内社会出现的复杂变化,从避免给反“独”促统大业遗留更大难题计,新形势下似应对台湾问题各个方面做出新的思考和衡量,包括进一步转变长期以来在部分人脑中存在的某些固有观念和思维模式,并在实践中推出相应举措、展开相应的行动,为可预见的将来创造出处理台湾问题的新经验。笔者总的看法是,只有以“不平衡”的思维,才能找出实现台海局势“再平衡”的途径。

  调整看待岛内民心的线性思维
  破除“唯民意论”的束缚 

  中华民族重民本,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语)。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执政为民,故争取台湾民心是一贯政策,这一点永远也不会变。但是,如何判断岛内民意、如何影响岛内民心、如何争取岛内民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单纯线性思维可以弄清的,不是单纯君子之意可以揣摩的,不是单纯片面示好可以解决的。要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和处理民心民意问题,不能纠缠于一时、一地、一面,不必对岛内民意变化过分敏感、看得过重。争取台湾民心的方式方法不应一成不变,应当既有直接的途径也有间接的手段,既有利多的感召也有利空的诫示,既有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也有暴风骤雨、雷霆万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思考处理台湾问题固然应当顾及岛内民意因素,但还要顾及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大局需要、两岸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意诉求以及岛内健康力量的培育。至少,岛内一时的民意波动不应当是形成判断、提出建议、做出决定的主要考量因素。要防止“唯民心论”、“唯民意论”、“唯选民情绪论”,或者拿岛内民调资料说事,以一部分台湾人“高兴或不高兴”臧否政策;或者片面迎合民意,被一时一地一面的所谓“民意”牵着鼻子走。大陆的《环球时报》曾有一篇文章警告:“蔡英文休用‚台湾人不高兴‛要胁大陆”。我看这句话也可以改成:“别老拿台湾民意说事”,因为大陆也有民意。

  调整不轻易使用非和平手段的思维

  2005年出台的《反分裂国家法》共10条,虽然只有后面两条涉及非和平手段运用,但该法的重心就在这两条。和平的手段固然是上选,但当和平的手段达不到维护和平的目的时,就应果断采取另外的手段。况且非和平手段的体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是大规模炮火相向。

  当世界上出现一些非常事态时,美国总统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问“我们的航空母舰在哪里”?中国人不会有这样的思维。中国人的孩子哭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糖在哪里”?但是,还应该看到,中国人从来“不怕鬼、不信邪”,从来敢于直面最严峻的挑战。当“台独”分裂势力一意孤行,“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①,应当使用不同样式和烈度的非和平手段强行扭转局势。当民进党蔡英文当局推行的“柔性台独”隐蔽性更强、对台湾社会深层次毒害更强,导致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的前景更加明确,当分裂举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非和平手段将成为必然选项。在台湾问题上,不到最后一刻固然不应轻言放弃和平,但最后一刻不是“无限期拖延下去”的代名词。这一点应该更清晰地表达出来。

  当然,硬性的手段不是针对广大台湾同胞的,是针对“台独”的。“台独”分子的脸上固然没有标着“台独”二字,但他们涉及两岸的言行会暴露其身份,整个台湾社会也有责任遏制“台独”的张扬。岛内一些人对两岸问题固然还有个认识过程,但是历史给思想转变的时间窗口往往是有尺度限制的,不是无限期、一代传一代的那样的洞开之势,局中人如果不主动适应,便必然会被动地被倒逼调适。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