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民进党台独意识形态的制约与重构
http://www.CRNTT.com   2021-01-02 00:16:15


台湾长久以来,有所谓的“统、独”意识形态的对立问题,各拥有支持族群。
  中评社╱题:民进党台独意识形态的制约与重构 作者:萧衡锺(台湾),国立台东专科学校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博士

  意识形态指一种信仰系统及态度结构,信仰系统意指观念及态度的综合,而态度结构内涵上是议题取向,而人们使用意识形态来感知及解释政治态度。本文在探讨民进党的台独认知及其落实于两岸政策的变化时,将其台独意识形态当作一个概念来讨论,并以台独意识形态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来探讨它的本质演变、结构功能、影响制约以及诉求转变等问题。

  一、民进党台独认知的意识形态演变

  台湾长久以来,有所谓的“统、独”意识形态的对立问题,各拥有支持族群。民进党于1991年提出“台独党纲”,条文中明定“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主张台湾主权不及于中国大陆,既是历史事实,又是现实状态,同时也是国际社会之共识。台湾本应就此主权独立之事实制宪建国”,为外显之台独意识形态主张,主导该党两岸主张的方向及目标。

  从1986年民进党成立,1988年4月17日第二届第一次临时全国党员代表大会通过“417决议文”,主张台湾国际主权独立,不属于以北京为首都之中华人民共和国;至1991年10月13日第五届第一次全代会通过“台独党纲”,主张台湾本应就此主权独立之事实制宪建国,而认为国民党所主张的“全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为虚构;到了1999年5月9日民进党于第八届第二次全国党代表大会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主张台湾是一主权独立国家,任何有关独立现状的更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中国大陆主张的“一个中国原则”与“一国两制”根本不适用于台湾,台湾应扬弃“一个中国”的主张。

  上述民进党于2000年前一向的两岸主张,一直不脱“台独党纲”、“台湾前途决议文”所主张的范畴。但2000年,民进党初次取得执政,陈水扁于520就职演说,提出“不会宣布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与国统会的问题”,即所谓的“四不一没有”。而其四不一没有所主张之强度远远不如民进党之“台独党纲”、“台湾前途决议文”之主张,民进党以台独意识形态主张发展及壮大,胜选后,却转而改为低调、柔性其台独主张。

  到了2002年8月3日,陈水扁在以视讯直播方式于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第二十九届年会致词中,正式提出“一边一国”主张,代表民进党摇摆其两岸政策,慢慢摆荡回台独主张;更在2004年大选之前,陈水扁多次谈到“台湾正名”。另在此期间,陈水扁亦在多次接受国际媒体专访时,多次提到“制宪”议题,陈水扁甚至明白回答其主张是“我们希望能透过人民公投制宪的方式来完成制宪”,这是一连串的密集台独意识主张。

  然而2004年陈水扁赢得连任,于同年5月20日就职演讲却又表示“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及统独的议题,目前在台湾社会尚未形成绝大多数的共识,所以个人明确的建议这些议题不宜在此次宪改的范围之内”。显然并没有延续鼓动台湾民众台独意识的激情,从2004年到2008年间,陈水扁没有再推动“制宪”,且陈水扁于2007年5月23日接见美国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American Foreign Policy)访台团,回答访宾关切的公投议题时,回答“修宪或制宪公投则需依据宪法程序处理,即必须透过国会四分之三的高门槛同意,提出宪法草案后,还需再经过二分之一公民的同意才能够过关。由于宪法程序门槛极高,因此朝野必须有高度共识,目前并没有任何一个宪改草案或版本通过国会四分之三的高门槛同意,所以目前不可能有所谓的宪改公投”,作为其不再推动制宪公投的说辞。

  迄2008年大选,民进党以220万票失去政权,归纳败选原因,依2008年3月24日联合报系民意调查中心所做的民调“49%民众认为陈水扁应为民进党败选负主要责任,61%民众认为败选为民进党转型契机,只要彻底反省,民进党终有东山再起的一天”,其中所谓的“转型的契机”,实际是为败选找原因。部分媒体认为,两岸政策为民进党选举的罩门,推论没有明确的大陆政策亦为败选原因之一。

  此后民进党在野期间,对两岸政策亦有诸多争论及检讨,2013年林浊水在其《华山记要》一文中,最后主张“民进党的策略应该是采取稳健台独政策,避免由于太过激进而使民共甚至两岸关系乃至台美关系过度紧张;一方面,在具体两岸交流政策上适度松绑减低社会对民进党逢中必反的印象”,可以说是为陈水扁八年执政期间之两岸政策实行后结果之最具体检讨。

  到了2008年5月,蔡英文当选第12任民进党主席,2010年再度连任民进党主席,民进党于2011年8月24日召开第十四届第十七次中执会,于该会通过的“十年政纲”中,谈到“国家安全战略”,全文中没有出现任何“台湾主权独立”或相关“台独”之关键字,而“实质”淡化“台独”敏感字眼。

  迄2016年蔡英文赢得大选,在就职演说中,蔡英文提到“新政府会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对民进党向来所不承认的“九二共识”,蔡英文表示“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这是历史事实”,是以九二共识是“历史事实”的模糊说法,来代替“不承认”的表态。而更突破性的说法是,蔡英文表示将依据“中华民国宪法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来处理两岸问题”,此说法,明显已经告诉外界,其将不会主张法理台独。对比2004年5月20日陈水扁的就职演说,蔡英文的就职演说明显已有所改变。

  若欲探讨民进党台独意识形态的强、弱变化,尤其是在民进党执政期间的变化,则除了台湾政治社会环境的内部因素外,更不可忽略台湾外部、特别是美国与中国大陆之影响。事实上,当陈水扁于2003年提出“一边一国”后,即立即遭诸媒体引用时任美国总统小布希称其为“麻烦制造者”;而在中国崛起下,中国大陆所展现的经贸力量,造成两岸经贸深深互赖、甚至依赖的事实,似乎产生“另一种民意的声音”。例如台南市一向是民进党的大票仓,但在2016年蔡英文就职演说中,其冷处理两岸关系,而不提九二共识,在同年6月2日的台南市37区里长联谊会会长端午节聚会后,由总会长陈育辉综合各会长发表声明,希望政府接受九二共识,并称为数十万农渔民请命,希望蔡英文不要为了政党,而牺牲农渔民生计,这样的民意声音,亦代表潜在的选票声音。

  二、民进党两岸政策变化的制约因素与影响

  民进党于1991年10月13日通过“台独党纲”,自此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上,主张台独一直是民进党的政治图腾,故可以把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大概区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86年迄1999年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主张,该主张在民进党取得2000年执政前,亦可以说是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政见”,是民进党在2000年取得执政后到2008年间,民进党首次取得执政所实际推动的两岸政策。第二个时期则是民进党在2008年输掉政权后,到2016年再取得执政之两岸政策大鸣大放的检讨期,是蔡英文在2016年代表民进党参选再度取得执政后的务实两岸政策时期。

  上述两个时期,同时包含执政前的两岸政策主张,以及执政后实际所提出之两岸政策主张。逐年审视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变迁,从1986年迄2000年民进党取得首次执政前的两岸政策是以台湾独立为目标;2000年迄2008年民进党首次执政之两岸政策是以“碰撞、修正、再碰撞、再修正”不断抛出新的议题及方向为折冲,至2009年迄2016年民进党在野期间为其两岸政策总检讨;到了2016年民进党第二次取得执政的两岸政策的“维持现状及求同存异”说。可见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方向及说法,明显跟着台湾社会氛围的变化而变化,是“弯曲前进”,而不是“直线前进”的。

  美国对台,一直是以一个中国为原则,但是所谓的“一个中国”,是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合法政权,对于民进党所意图的台独主张,美国亦一直是保持着反对立场。由美国的诸多对台言论,我们明显可以知道,“保持现状”即是美国所需要的美、中、台三方的稳定基础。故在陈水扁执政时期的八年中,举凡陈水扁提出公投、制宪、一边一国、废统等主张,均立即遭到美国的反对。而对于美国这个世界霸权,没有国家能轻忽它的影响力,台湾亦不能排除在外,毕竟美国的支持与否,影响台湾在国际社会中是否能立足的基本。

  而对于中国大陆,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一个中国是中国大陆的坚持,亦是一种底线,一旦越过了这个底线便没有任何空间,而形于外,就是“九二共识”这个“定海神针”。九二共识这一个名词,有人说是“没有共识的共识”,其渊源许多两岸学者皆已有深刻论述,在此不再赘述。九二共识这个“没有共识的共识”,就大陆而言,就是代表一个中国;但相对的,就民进党来说,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存在却反而是民进党对于其两岸政策的底限。

  在陈水扁八年执政时期的碰撞及测试中,我们也看到,中国大陆是不会妥协的,亦即在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前提下,民进党与现今执政的蔡英文无论提出再多的善意或搁置争议的主张,亦没有办法解决分歧的两岸关系,亦即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注定是“无解”,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提”。但是就包含全球产业链分工重组态势以及区域政治经贸结构变迁在内的整个外部大环境来看,我们也可以明确看到时间并不是站在台湾这一边的,台湾和大陆的经贸互赖、甚至依赖情形,已经让台湾没有办法再从大陆这个“世界市场”抽身。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