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中评专访王栋:中美关系现状与未来
http://www.CRNTT.com   2019-08-05 00:19:59


 
  我本身是研究中美关系史的,但回到北大任教之后,我也主持教育部的一个基地——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也在关注中美关系的现状。所以我研究的经历基本上算是从历史到现状,先是研究历史,现在也关注现状。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和美国著名智库全美亚洲研究局共同合作,协同中美数十家顶尖研究机构和智库,开展了“战略领域的中美关系的”大型课题,就中美之间的核、太空、网络、海洋、两军关系和人文交流等六大战略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布中英文联合报告。该研究报告是中美两国学界联合研究的重大成果,也是中国学界和智库建构国际话语权的重大突破,得到了中美两国学界和政策界的高度评价,被美国前太平洋司令部总司令洛克利尔上将誉为“里程碑式”的研究。今年我们计划正式出版中英文版论文集,题目就是《超越“修昔底德”陷阱:战略领域的中美关系》。

  关于现在备受关注的所谓中美“新冷战”的问题,我也和著名历史学家耶鲁大学的文安立(Odd Arne Westad)授讨论,准备一起做一个联合研究,旨在通过考察历史上的冷战中去研究现在的“新冷战”。我们希望把历史学家和研究中美关系的国际关系学者集结在一起,做出带有历史纵向、前瞻性和理论性高度的研究。这将是未来几年要去做的一个比较大的课题。

  中评社:您在中美人文交流基地的任职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人文交流的一些往事?

  王栋:我觉得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中美青年思想的活跃、开放,以及彼此不带意识形态偏见的友好交流。我记得去年,我在布鲁塞尔参加布鲁塞尔论坛,碰到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主任,他谈到他们做的一个民调,显示大概到2017年为止,美国民众对中国的态度,按照年龄组别,年龄越小对中国的态度越正面;其中18-29岁的美国青年,对中国抱有好感度和对中美关系持积极态度的比例超过了50%。他对此表示疑惑。我当时提出了如下解释:首先,美国的青年没有意识形态的包袱,没有冷战的思维,所以他们看待中国的时候也不带意识形态的偏见。美国现在处在决策位置的一些精英,包括白宫中的一些鹰派,在成长过程中深受冷战思维的影响,所以他们看待中美关系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用冷战框架进行分析,这也使他们陷入了一个认知陷阱。此外,现在美国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和中国交流接触,到中国来旅行、生活、学习甚至工作。很多美国青年甚至会说流利的中文,也对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所以美国青年能够以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积极健康和建设性的心态来看待中美关系。前一段时间,有美国的一个教授带了一个十几个学生的团来北大交流,我也把这些学生放到我的课上和北大的学生一起交流。这个美方的学生团里面有本科生、研究生、也有博士生,有不同的专业,包括国际关系、法学、还有商科,有美国学生、也有到美国去留学的国际学生,所以是非常多样化的。他们中有不少人是第一次来中国,所以我特意在课上问他们“来了中国之后印象怎么样?中国是像一些美国媒体描述的那样的妖魔吗?”学生们发出了会心的大笑。他们纷纷表示,他们亲眼看到的中国漂亮、整洁、现代化,民众热情友好,跟之前在美国媒体读到的妖魔化的中国完全不一样。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