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浚通源头活水,滋养文化创新
http://www.CRNTT.com   2022-09-01 13:25:08


  中评社北京9月1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印发,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锚定航向。通观《规划》全文,继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是国家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具有深刻现实意义。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毫无疑问是中华文化的本根所系和元神所聚。纵览当前,审视世情,大国文明对话的需求越加迫切,文明交流互鉴的层级越发深化;立足国情,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越加强烈,因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越发升温;聚焦党情,党中央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进展愈加重视,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的要求愈加明确。就此重任,《规划》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详尽部署,堪称立足长远,抓牢根本,全域联动,稳步发展。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释,这是根本要务。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构建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这是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多元一体格局的重大基础性课题,多年来一代代学人前赴后继,成果甚丰,然而亟待解决的问题仍旧颇多。比如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与引领者的二里头夏都遗址,近些年来考古实证成绩突出,但如何全面提取、揭示和阐释该遗址的相关信息,适时提炼中华文明发展进程的路径与特点,仍有待破题。再如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商代殷墟,其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也是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密码的符号。如何溯源中华民族的文字形成史与人类表意系统的规律,依旧任重道远。如上,皆关乎古代文明理论研究、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学派、中国道路理论阐释、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等议题,《规划》中以“专栏10”的表格形式部署多项工作,可谓系统全面。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这是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文物保护利用凝聚了新共识、文物保护与考古取得新成效、文物博物馆展现新形象、文物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实现新提升。成就来之不易,巩固尤为关键,因此《规划》明确强调“树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的观念,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要始终深化“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自觉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文物合理利用方面,《规划》指出要“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文化遗产廊道,推介以文物资源为载体的国家文化地标和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昭示出未来文保发展的新路径。比如大遗址建设,该工作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中涉及面广、投资力度大、惠及民生广泛的一项创新性工程。特别对河南、陕西、山东、山西、江苏、湖北等文化大省而言,前景十分广阔。再如博物馆群建设,以洛阳市为例,该市目前共有102家博物馆,国有48家,民营54家,包括涵盖夏、商、汉魏、隋唐等朝代的具有鲜明年代特征的馆群,为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地理与文明演变,提供了鲜活丰富的案例,也为博物馆群建设提供了可推广的丰富经验。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