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侦察机越来越多样的侦察方式,很多国家也采取了多种应对方式。在拦截对方飞机过程中,进行近距离伴飞,甚至使用摆动机翼、桶滚机动、穿越航线、近距离外逼等花式动作进行拦截的方式经常为人津津乐道。这些拦截方式,也确实在一些空中斗争中得到有效应用。比如,近距离伴飞,然后靠近摆动机翼,并露出携带的空空导弹是各国进行空中拦截较常见的“花式拦截”方法。从俄罗斯等国的拦截视频中可以经常看到。最著名的花式拦截方式当属“巴伦支海手术刀”事件。1987年9月,苏联一架苏-27战斗机用垂尾划破正在进行侦察飞行的挪威空军P-3飞机的发动机短舱,迫使后者离开。
不过,总体来看,这种“花式拦截”尽管能展示一种态度,解决一时问题,但不能解决长久的问题。苏联当年的“手术刀”,并没能阻止后来北约军机前来侦察。而且侦察机往往一飞就四五个小时,战斗机很难始终跟随,特别是针对无人机,这种拦截方式甚至无法把对方赶走。所以这种花式拦截,看着解气,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美国侦察机在世界范围的侦察飞行早就偃旗息鼓了。
进不进领空是关键
有分析认为,对于美机的日常电子侦察,“没有反应”可能是最好的反应。也就是尽量减少对外的电子信号泄露,使其难以捕获有价值的信息。而对于一些装备光学侦察、雷达成像侦察装备的侦察机来说,这种方式可能效果有限。现在的合成孔径雷达可以探测数百公里范围内的地面目标,精度可以达到1米以内,还能探测移动目标,如车队。如果任由这种雷达探测,那么地面部队的调动、部署很容易被对方侦察机尽收眼底。对于这种雷达,在必要时可以实施一定的电子干扰,使其无法有效对己方目标进行成像侦察。
有不少网友表示,能不能击落进行抵近侦察的他国侦察机呢。这其中涉及一些游戏规则和潜规则。显规则就是国际法,而潜规则则体现在之前的军事实践上。大致的标准是,在和平时期,如果对方军机没有进入己方领空,通常不会这样做。一方面,如果对方军机没有进入领空,即便是执行侦察任务,也属于打擦边球。从国际军事实践来看,也极少实施击落。美国对付在自身防空识别区飞行的俄罗斯军机,也只是起飞监视,或进行近距离伴飞拦截。对于美俄的侦察巡航飞机而言,在没有进入领空,并且没主动对对方境内实施电子干扰等攻击性敌对活动的前提下,相互不击落是一个底线,因为己方的飞机也会到对方周边区域实施侦察或巡航飞行。
来源: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