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以国内国际双循环引领新型全球化
http://www.CRNTT.com   2020-08-12 07:52:43


 
  鉴于此,中国应坚持推动对外开放,将全球价值链重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互通战略等对接;积极推广数字“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国内制造企业与境外自由贸易区、产业集聚区、经贸合作区加强跨区域对接;坚持增进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经济体实现包容性增长;共同搭建世界开放式、协同化、网络化平台;着力打造基于数据链联动、供应链协同、产业链共享的融通发展模式。

  中国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健全的基础设施,为全球企业提供低廉、便捷、通畅的生产制造体系,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对全球企业的吸引力。2019年中国外资流入额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位列全球第二位,投资来源国家和地区达179个。中国国内消费超大规模红利的不断释放及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日益缩减,为全球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厚的利润收入。并且由于高质量外资不断流入,中国劳动力质量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推动高素质就业人数快速增加,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文章分析,随着国际上逆全球化趋势增强和疫情负面影响加剧,中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都显露出产供销脱节、上下游不同步等问题,体现出世界生产体系的不安全性、不稳定性、脆弱性。中国应充分发挥自身超大规模的加工制造体系和内需市场优势,立足国内生产和消费两个大市场优势,逐步构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机制,进一步巩固中国已有产业优势,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基础高级化等社会生产力的增进。

  从全球价值链治理机制来看,顺畅的国内大循环,立足国内巨大市场,助力于生产的工艺增进、品牌提升;贯通的国际大循环,依托双“8”字环流,有利于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产品创新。二者相得益彰,其中国内大循环对于形成核心技术优势和渠道优势等更为重要,也对中国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更为关键。

  以中国为桥梁的全球价值循环模式可以有效推动产业在不同梯度国家的转移,使各国产业相互拉动,贸易形成互补,实现价值链循环上的产业协同。这不仅包含狭义的工业生产力,更涵盖了技术、管理制度、标准等“软实力”的跨国合作,实现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分工合作,扩大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向高收入发展阶段迈进的转型时期。这一阶段,需要更大程度、更高水平的开放,通过进一步嵌入全球产业链,加强国际大循环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效率提升。

  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经初步显现。在国际循环中,虽然中国出口方角色突出,出口中间品较最终消费品地位更为稳固,不过,随着中国消费实力的提升,作为各类商品进口方的地位也在迅速提升;此外,中国中间品及最终品进出口贸易均增速较快,其中最终品进出口方的排名提升相对中间品而言年均增长更快,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显现。

  “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在新的时代节点上提出的一个夯实国内经济基础,引领新型全球化格局的理论和实践范式,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多方面的发展红利,有助于建设开放、联动、公正和更具包容性的世界经济体系,塑造迈向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为国内和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为中国和世界共同繁荣带来新机遇。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