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平衡好“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与实现“双碳”目标的关系
http://www.CRNTT.com   2021-07-15 09:07:37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阶段的关键支撑。
  中评社北京7月15日电/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从“十四五”开始,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更为严格的减排约束。在此之前,中国提出的是单位GDP温室气体下降的减排目标,没有总量限制,属于相对减排。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则明确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天花板和下降的总量,属于绝对减排。与此同时,“十四五”规划纲要还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要求,以避免追求减排目标可能导致的产业空心化问题。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中国重要的发展经验

  光明日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副研究员邓洲文章表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保障。没有现代化的制造业体系,经济活动就缺乏物质基础,就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受制于人,就不能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对物质产品的需要,也不能有力应对自然灾害、传染病疫情等重大突发事件,更不能保障国防安全、保证人民安居乐业。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阶段的关键支撑。工业化规律表明,在人均GDP从8000美元向12000美元迈进的过程中,制造业比重的过早和明显下降,不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保持较高增速从而跨过中等收入阶段。例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第二产业比重接近40%,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第二产业比重超过40%,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有力支撑了日本和韩国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巴西、阿根廷等一些经历高增长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其制造业比重的显着下降和经济的停滞不前几乎是同步出现的。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维持和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虽然中国服务业出口快速增长,但工业制品出口规模仍是服务业的约10倍,并且工业制品对外贸易自1994年以来一直保持顺差,服务业对外贸易只有几年出现顺差,近年来逆差额还不断扩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业企业帮助当地建设产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吸纳就业和培养人才、创造税收增加收入,传播中国制造业先进的工艺技术、管理手段,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声誉。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制造业因其产业链长、带动性广、吸纳就业和技术扩散作用强等特点,是启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产业部门,结合本地条件选择发展适合的制造业,是中国许多地区摆脱落后、加快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制造业是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最重要的要素提供方,创新活动的人才、资金、硬件设施都依赖于制造业。制造业还拥有完善的创新活动的物理系统,能够提供创新成果产业化商业化应用的验证场所,是技术创新的“母体”。

  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和实现“双碳”目标并不相悖

  文章分析,与其他产业相比,制造业具有资本密集度高、生产过程对环境影响较大等特点,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向他国转移污染较大的产业和生产环节,以牺牲他国环境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中国没有复制这种发展路径,而是努力挖掘制造业减排空间,并通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减排潜能做出支撑。

  制造业既是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也是推动能源转型的技术支撑部门。从蒸汽动力到内燃机再到电力,三次能源转型也伴随着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对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改进。随着清洁能源技术更加成熟、政策更加完善、成本逐渐逼近传统化石能源,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将成为可能,这必将产生显着的减排效果。

  制造业发展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从行业大类看,目前中国电力行业、交通行业、建筑和制造业碳排放占比分别约为40%、30%和30%,制造业是仅次于能源产业产生碳排放最多的经济部门。过去十年来,中国除钢铁外的高耗能制造业,按主营业务收入计算,在制造业中的占比略有提高,但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更快,主要原因是产品结构的优化,参加全球产业分工的优化。随着中国“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实体经济的技术水平会进一步提升,最终会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使制造业向着更加健康绿色的方向发展。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