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王平:人工智能时代凸显情感教育需求
http://www.CRNTT.com   2020-05-28 10:53:00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它在一个方面极大地丰富、拓展了人类的认识和行动领域,带来了人类生活的飞跃式变革,但是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占据、排挤使得人本身的价值面临着被压缩、坍塌甚至消解的危险。对此,除了在伦理体系的维护、道德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发挥教化、涵养作用之外,教育还应该在其自身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丰富自我体验、获得人际关怀支撑而帮助他们不断明证自身作为人的主体存在的地位,加强人作为人的观念和意识。

  要做到这一点,教育就不得不回到“人”本身,尤其回到对人生命、情感的观照中,帮助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自我经验,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建立一种关怀性质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联结。唯有如此,在面对由人工智能所提供的快速、大规模、标准化服务的同时,人对自身的了解以及通过自身学习而获得成长的过程,才不仅是知识或者技能的增加,而且是在生活环境和经验中感受自己,在各种生活际遇中经历不同的感受,从而丰富更加独特的、带有个人色彩的知识经验。这类经验能够帮助个人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生命的存在和价值,增加对外部知识、价值观等信息的吸收和学习,因而有可能在根本上增加人的创造、感受的深刻性、丰富性,从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成为一个机器无法提供、无法替代、无法超越的人。

  无论是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以增加他们对自我的确认和生命力量的感受,还是在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中着眼于对学生人际情感关系的建立和支持,都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书本教学和认知学习。关注学生作为整个人的心灵成长和精神丰富将既是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向和回归,也是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拓展、丰富的教育条件和途径。而所有这些,都有赖于情感教育,有赖于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情感品质的提升。情感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方式方法、情感条件、环境和素养的提升等,都是未来教育的重要课题。

  人工智能重塑教学环境和学习方式,有意义的学习包含并有赖于高质量的情感

  在人工智能与教材、学生、教室的渗透和融合中,平面化、静止形态的教科书和教材更有可能借助技术手段而实现对知识的重新呈现,使知识“立起来”“活起来”,学生的思维在立体的知识空间中得到激活,学习过程的感受性、体验性都将大大增强。

  一方面,原来作为教室的物理空间与由人工智能虚构的技术空间将交融在一起,同时构成学习的场所和情境,其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都有可能打破对原先单一物理空间的教室的依赖,而实现远程交流,给交往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交往频率、次数和便捷性的增加并不等同于交往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便利的、即时性的交往只有同时包含并融合进人的情绪情感因素,尤其注重体验和感受性的同时增加,其在促进人的学习和成长方面的价值才可以得到显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