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双循环”格局下深化粤港融合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20-12-20 00:16:03


 
  (一)发挥港大深圳医院的龙头效应,加快推动港资医疗机构在大湾区多元有序发展格局,深化两地医疗融合发展。

  CEPA签署以来,内地与香港医疗合作不断深化,香港具有合法执业资格的注册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到内地短期执业,中央政府在2019年批准大湾区内地城市指定港资医疗机构使用已在香港注册药物和常用医疗器材⑧。相较于上述政策措施仍然有赖于香港本地医疗机构、医界人士自身的发展规划与实际需求,发挥以港大深圳医院为代表的大型公共性医疗机构的龙头作用就更加关键。2012年建成以来,港大深圳医院作为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为两地医疗和社会保障领域融合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目前医院除了为内地居民提供三甲医院标准的优质服务以外,2019年已经将香港长者使用香港医疗券支付的试点措施常态化,2020年又为居住内地的港人提供覆诊服务与2000港元诊金补贴⑨。香港医疗资源分配极不均衡,而内地发展现代医疗服务业具有广阔空间,建议以大湾区为试点、加强政策创新,深化两地医疗融合发展:

  第一,以公共性、公益性、双向普惠性为牵引,推广港大深圳医院模式,实现香港居民赴大湾区就医制度的接轨。建议以港大深圳医院为试点,探索与香港分级诊疗制度接轨的政策安排,如将港大深圳医院纳入香港专科门诊转介体系,适度灵活开放香港公立普通科诊所转介至港大深圳医院就医的名额(非疑难杂症);复制港大深圳医院模式在广州、东莞等地开设同类型综合性医院,鼓励香港大型私立医院集团与内地开设合资医院、治疗中心,让更多内地居民在大湾区也能享受到先进公立医疗服务;适度增加长者医疗券在港大深圳医院的额度(如增发“大湾区医疗券”),并试点在广东省内其他三甲医院或港资医疗机构使用医疗券支付的安排;支持香港商业保险机构推出涵盖范围更广、品种更丰富的“大湾区医疗险”,促进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香港居民在内地就医的赔付方式便利化。

  第二,以高品质、国际化、安全性为标杆,培养港资医疗机构在大湾区的生态圈,完善内地居民在大湾区体验“港式”医疗服务的制度安排。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至少27间港资医疗机构在珠三角地区开业,广州市将推动港澳医疗服务提供者开办医疗机构采用港澳审批标准,深圳市将在罗湖口岸西侧打造国际医疗城⑩。建议广东有关方面和香港医疗界团体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港资医疗机构在大湾区的发展,如鼓励香港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启动“大湾区+”计画,在大湾区设立分支机构,保持品牌、器材、医药、服务的一贯性和连续性,尤其在疫苗接种、妇产、标靶治疗等热点领域,采行和香港本地医疗法规体系基本一致的制度,取消或降低准入门槛,并对涉及生物安全等敏感领域采取负面清单式风险管控;地方政府要做好先期规划,将港资医疗机构的空间分布与当地总体规划相衔接,也应适度考虑与香港交通的便利性;支持大湾区建设港资高端健康社区,吸引港资医疗、托幼、教育、养老、休闲、观光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与当地生物科技领域产学研合作,形成群聚效应,打造“一条龙”、“全流程”式大健康生态体系。

  (二)善用两地合作办学成功经验,拓宽和畅通两地升学、课程互通与学历互认机制,加快两地教育融合发展。

  回归以来,粤港两地教育交流合作密切,以2005年成立浸会大学珠海联合国际学院、2012年成立中文大学深圳分校为代表,两地合作办学开启了教育融合发展的进程。目前,粤港两地正在积极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建工作,以及香港理工大学在佛山、香港城市大学在东莞、香港公开大学在肇庆的合作办学相关工作。在基础教育方面,两地将完善香港居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考试等政策,保障香港居民随迁子女按规定享受居住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⑪。教育融合是两地融合的基础性工作,尤其是在当前香港青年国家观念薄弱、价值观混乱、国情教育不足的严峻现实下,更应该加快两地教育融合发展,搭建香港青年前来大湾区长期发展的桥梁:

  第一,拓宽两地升学渠道,探索香港中学生通过文凭考试报考大湾区两地合作办学高校的“直通车”制度。目前,浸大珠海学院、中大深圳分校尚未纳入“内地高校文凭试收生计画”名录,建议尽快以两所高校为试点,向香港中学生开放一定名额,招生方式可灵活多样,既可以与其他内地高校在同一标准择优录取,也可以比照香港当地高校录取制度择优录取。同样,上述两所高校的研究生院,也可以面向香港本地大学生采取申请制开展招收工作。

  第二,推动学历互认与从业执业资格挂钩,在科技、创新、金融、法律等大湾区核心优势领域推出“一证通”学位或课程。由于制度不同,两地人才跨境流动仍存在许多困难,中央政府虽然在金融、法律等行业降低了香港人才赴内地执业资格的准入门槛,但一方面上述政策往往适用于毕业在职人士,另一方面上述政策多为单向开放,内地专才赴港就业执业仍面临不少先天障碍。建议以浸大珠海学院、中大深圳分校为试点,与校本部合作推出“一证通”学位或课程,青年学生修读毕业后可同时无缝接轨两地执业资格,培养出又“通”又“专”的大湾区人才。

  第三,完善内地港人子女及“跨境学童”基础教育、学前教育配套,保障上述群体对教育资源的“双向选择权”。目前中央政府和广东省都对内地港籍学童以积分入学、就近入学等方式就读当地公办学校做出了安排⑫,但目前“港人子弟学校”和“港籍学生班”资源仍有缺口⑬,既不能满足常住内地港人对子女教育需求,也难以解决“跨境学童”就近接受教育的问题。建议借鉴内地省市与高校有关“共建教育集团”的改革经验,以浸大珠海学院、中大深圳分校为试点,创办附属中小学和幼稚园,相容内地九年一贯制、香港中小学以及海外等“两文三语”课程,与内地“小升初”和中高考、香港DSE和海外IB接轨,优先安排港人子女和原“跨境学童”就读。

  第四,丰富内地港资背景学校的国民教育课程,打造培养新时代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治港人才摇篮。建议以浸大珠海学院、中大深圳分校为试点,专门设置面向香港学生的国情教育、国民教育和“一国两制”基本法教育必修课程,课程性质比照内地学生“思政课”,但形式较思政课可更加灵活多样、符合香港文化背景与社会现实、摆脱枯燥的课堂单向讲授,并将课程内容与内地或大湾区社会实践、创业实习、社区服务、扶贫支教等融为一体,同时将课程成绩与港人报考大湾区事业单位挂钩。此外,上述两校还可以在公共管理类学院(研究所/系)下设“香港治理”或“大湾区治理”专业方向,聘请两地政治过硬、经验丰富、专业精良的学者、官员、政治家、企业家授课,并安排两地政府实习等科目,定向培养治港人才,为今后“港人治港”行稳致远做出长期准备。

  三、调整和优化粤港两地公共资源的空间布局,要加强两地规划衔接,在税制、数据、保障等方面培育激励因素

  近年来粤港合作重心以金融、科创领域等高端产业为主,通过调整和优化公共民生资源布局促进粤港两地融合发展,能够根本上推动两地经济社会全方位融合,促进两地优势资源取长补短、打破既有利益格局束缚,真正实现两地基本民生服务普惠化、均等化、便利化,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需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下大气力推动落实。在具体研究和探索实践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加强两地规划衔接,以“深港同城化”为破题点先行先试,将调整两地公共民生资源布局,与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治理“大城市病”、疏解非核心功能等工作结合起来。

  粤港融合发展的“牛鼻子”在于深港融合发展,而深港融合发展的“牛鼻子”在于一体化建设。中央既然已经提出“融合发展”,那么在这个思维框架下,如何发挥“一国两制”优势,下好“深港同城化”这盘棋就应该纳入议程,也具有充分正当性。港深一体化是历史必然,至于如何推动、如何破题,可以考虑借鉴近年来内地城市治理“疏解非核心功能”、治疗“大城市病”的方式,从疏解香港“非核心功能”入手对症下药,通盘规划两地公共资源的空间布局。

  第一,正视两地规划“断缆”的现实,香港应重新审视核心功能定位,研究向大湾区疏解“非核心功能”的可行性。深圳是一座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经验,从零开始、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崭新城市,其功能划分、生态保护、空间布局都经过周密论证。但反观香港,一方面,由于历史、法制和地理条件限制,再加上资本主义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要素流动规律,香港的规划不仅存在各种弊病,还在近20年来裹足不前,导致“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困局,核心区功能长期超负荷运转,造成大量经济民生矛盾;另一方面,港深两地的规划从未有机衔接,例如与前海自贸区一海之隔的香港天水围、屯门只不过是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卫星城,深圳宝安机场与香港国际机场一直以来存在地位重迭的问题,广深港高铁二通道规划迟迟难以落地,再如河套地区“起了大早赶了晚集”,香港科学园、数码港和深圳光明科学城没有规划上的先行对接。

  特区政府应该组织全港各界代表、动员全社会进行一次大讨论,整理出一份清单,从国家和大湾区发展全局的角度梳理出,哪些产业属于香港的核心功能、哪些产业属于香港的非核心功能。隶属于核心功能的产业需要做大做强、完善配套、加强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而隶属于非核心功能的产业可以创造条件、提供政策诱因,与深圳的产业规划相衔接,鼓励香港非核心功能的优质资源向深圳和大湾区疏解。

  第二,深港一体化规划应打造东西两大走廊,“西翼走廊”侧重串联两地核心功能,“东翼走廊”侧重两地优质民生服务资源的对接融合。近年来,深圳已逐渐形成了“核心西移、功能东进”基本格局,即金融、科创等核心功能以西部(福田、南山、光明)为基地,而养老、旅游、教育等其他产业则依托东部现有资源协同发展。深圳东部生态环境好、后发优势明显、待盘活利用的存量工业用地多,目前已有龙岗大学城(中大深圳分校)、盐田大健康集群(华大基因、赛马会深圳复康会颐康院)、坪山高新区等现有规划。而这正是香港将目前拥有的具有优势但属于非核心功能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产业的疏解地、承接地、对接地。

  深港同城化应“两翼齐飞”:“西翼走廊”从落马洲河套科创园出发,经福田保税区、前海自贸试验区、宝安空港高新区一路向西侧延伸,重点放在金融、科技等核心功能;“东翼走廊”以罗湖、莲塘口岸为对接点,从罗湖国际消费服务核心区、文化生态休闲区出发,向东侧龙岗产教融合试验区、盐田梅沙大健康度假区一路向东延伸,重点放在两地优质民生服务资源的对接融合。这样既扩大了港人“一日生活圈”的腹地,吸引更多港人在深圳安心发展,也给深圳“东进战略”找到了着力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