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郭伟峰答记者问:两岸关系已经进入实力统一新阶段
http://www.CRNTT.com   2019-04-07 00:15:40


  中评社╱题:“郭伟峰答记者问:两岸关系已经进入实力统一新阶段” 记录整理:郭至君(香港)、束沐(香港),中国评论通讯社记者

  2019年3月12日上午,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郭伟峰在中评社香港总部接受了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的专访,问答全文如下:

  记者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新时代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台湾同胞共同致力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和平统一的路线图。创新了对台战略谋划,就实现国家统一的方式、途径、实现形式、内涵等提出了探索两制台湾方案,香港的“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对两岸关系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国家统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国家统一纲领,是面向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发出的必然统一动员令。

  在九七年之前,“一国两制”香港方案是构想,九七之后的20多年中,“一国两制”是实践,是构建。“一国两制”原来是准备用于解决台湾问题的,结果提前运用在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上。现在看来,“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对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影响。最根本的是,做到了“一国两制”的制度自信,中央有了自信,人民有了自信,港人也有自信,“一国两制”的制度自信,已经成为了民族的自信。“一国两制”在两岸统一之后,必能成功在台湾实施,这就是通过“一国两制”在香港的成功实践之后,两岸中国人日益巩固提升的自信。

  记者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用辩证思维把握统一的目的和统一的手段,坚持“两手抓”,一方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明确界定两岸关系的性质,在和平中谋求发展与统一;另一方面,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对“台独”行径零容忍。辩证看待两岸之间的“同”和“异”,您怎么看待习总书记讲话中两岸之间的“同”和“异”?

  答:习近平的国家统一思想中,民族复兴内涵最为重要,是在新的时代、新的高度创新构建的思想体系。如此丰富、缜密、完整、与时俱进的民族复兴思想体系,过去是没有的。全面把握历史时间节点,并预判历史进程的重要时间节点,以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创建历史伟业,这是习近平哲学思想的生动展示。习近平对两岸统一的大政方针也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以及大量的观点表述,极大地丰富了统一思想内涵。习近平民族复兴思想内核中,赋有强烈浓厚的国家统一理念,对民族复兴与两岸统一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述至为深刻。

  习近平又是怎样看待“民族复兴与两岸统一关系之辨”的问题呢?大概有三个层次:⑴民族复兴是两岸共同的事业,不是大陆单方的事业,台湾方面也必须参与其中。⑵两岸统一是台湾的必然归宿,只有国家统一了,台湾的前途才能得到保障。⑶民族复兴一定会实现,台湾也一样获得历史机遇。

  毋庸置疑,“台独”势力是当前阻挠国家统一的最大障碍,亦是民族复兴的绊脚石,对此,唯一的手段就是斗争。习近平是中共历任领导人当中格外重视底线思维运用的一位领导人,底线思维成为他的治国理政重要战略思维、哲学思维。在台湾问题上,尤其是在应对“台独”问题上,习近平坚守了中共历史以来形成的原则底线,但又创造性地运用了底线思维。习近平对“台独”底线思维的三个基本点:⑴以历史教训为基本点,必须反对“台独”。⑵以台海和平为基本点,必须反对“台独”。⑶以全体中国人的意志为基本点,必须反对“台独”。

  过去国家综合实力不足,历史视点中对“台独”的盲点颇多。现在国家综合实力迅速提升,自信心足,宏观视点就更加清晰、远大,对“台独”的实质也就看得越来越清楚。以往“台独”花样百出,变化多端,令人眼花缭乱。大陆方面常常是逐一破解,有被“台独”尾巴引诱之感。习近平的底线思维不一样,他直接就编织了一个“笼子”,把所有“台独”全部装了进去。这个“笼子”就是六个“任何”。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充分表达了对“台独”零容忍的立场和态度,更是表达了看透了“台独”性质与作为。有了这一种自信,就不会被“台独”遮蔽视野、不会被“台独”误导,就能够掌握两岸关系的本质与趋势。

  记者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释出的巨大善意再次温暖了台胞的心。报告情真意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谆谆善诱,对广大台胞温情喊话:“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报告郑重重申“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表达了要尊重、关爱、团结、依靠台湾同胞,全心全意为台湾同胞谋福祉的真诚善意。作为资深媒体人,从您的工作当中,您能感到这些年有哪些变化?

  答:这些年最重大的变化,就是从促统阶段进入了融统阶段。所谓融统,就是以融合发展的方式来落实两岸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两岸融合发展是习近平的思想理论原创,前所未见,是国家统一思想的创新。同时,“两岸一家亲”理念也是习近平对台理论的重大创新。“两岸一家亲”理念是指引两岸关系向前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最为重要的理念之一。以上不仅仅是理论创新,同时也在进行实践创新,惠台31条,和港澳台居民居住证,就是融合发展、两岸一家亲的具体措施,是实践创新。

  日前在两会中,习近平到福建团发表讲话指出: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对台工作既要着眼大局大势,又要注重落实落细。两岸要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要加强两岸交流合作,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广大台湾同胞的心里,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要在对台工作中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去年以来,我们推出“31条惠台措施”,福建实行“66条实施意见”,取得显着成效,广大台湾同胞都是受益者。要把这些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听取台湾同胞呼声,研究还可以推出哪些惠台利民的政策措施,只要能做到的都要尽力去做。

  如果从习近平的民本思想、人民观、民心政治观、义利观内涵来对两岸融合发展理念进行思考,就会发觉,利益融合、民心融合是习近平提出两岸融合发展的核心思考所在。对于台湾同胞,习近平不仅仅是提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更是重视给希望于台湾同胞。习近平在福建代表团的讲话,更加细腻具体地催促福建省乃至大陆各地要做好给台湾同胞利益的工作。习近平最爱引用的一句话是:“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只有全心全意为台湾同胞谋福祉的真诚善意,才能得到台湾同胞的真心回报,共构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大业。

  记者问:两岸关系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个阶段的变化给两岸关系的发展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我个人认为,七十年的两岸关系进程,可以归纳为三大阶段:第一,武力统一阶段。就是准备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第二,蓄力统一阶段。就是提出和平统一方针政策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积蓄力量、以待和平解决的最佳时机。把两岸问题交给时间,在时间中创造机遇,这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第三,实力统一阶段。现在,大陆的各种实力已经相当雄厚,两岸和平统一已经不仅仅是议题,已经启动了落实措施,出现了统一置前的特征。很多原来计划在统一之后才给予台湾同胞的福祉,现在就已经提前进行落实了,这就是明证。

  记者问:从一位对两岸关系有着深入研究,可以说见证两岸关系发展的亲历者,您觉得未来两岸关系会有怎样的变化和突破?

  答:两岸关系可以预见的最大变化,就是台湾内部的和平统一民意将会发生重大的转变,从弱势变为强势,从边缘化转变为主流化。两岸和平统一在台湾不仅仅是话题,而会演进为思想与观念,出现这样的时代特征:第一,共议统一。台湾社会民意从畏惧转而关注统一、乃至欢迎统一。第二,共促统一。在和平发展时期的和平红利演进为统一红利。第三,共创统一。两岸政经社会文化大融合、大发展,必然会进入共创统一模式的程序。

  记者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香港中评社发表评论说,这是指导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台湾不在大湾区之内,但毗连大湾区,您怎么看台湾不是旁观者,也不应该做旁观者?

  答: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粤港澳大湾区目的不是消灭不同制度,恰恰是让两种制度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各自的制度优势。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中国经济发展历史性机遇,如果应对不宜,台湾未来发展空间将受到大湾区挤压,在磁吸效应下,台湾经济将进一步边缘化、空洞化。如果台湾不做旁观者而做积极的参与者,台湾的经济将能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获取新的、巨大的发展动力。

  记者问:在1991年,您作为两岸相隔42年后首次访问台湾的大陆记者,能不能说说您对台湾的初次印象?

  答:最深刻的印象就是:⑴同胞情深,骨肉之情无法切割。⑵两岸误解太多,沟通有待努力。

  通过第一次访问台湾,我感到,如果两岸资讯不能顺畅沟通,不能通过新闻交流让两岸人民彼此认识、熟悉而真正认同为一家人,两岸关系之脆弱就无法改善,两岸和平统一就是流于空洞的口号!后来又不断地到台湾采访,走遍台湾的山山水水,与台湾同胞密切接触,由此我也悟道:两岸关系发展需要留出时间与空间。这就是:“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谓。我终于确立了自己今后的人生目标:要成为一个能够传递两岸善意、维护两岸和平的新闻人。30多年来,我经历了两岸新闻交流的萌芽期、接触期、磨合期、发展期。我的深刻感悟是:作为两岸民间交流的组成部分,两岸新闻交流是两岸关系的推动力、稳定器、支撑点。两岸新闻交流在两岸交流大势中肩负重任,不可或缺。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4月号,总第256期)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