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现场:学者谈台湾原住民历史与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17-12-30 00:17:13


“中华文化发展论坛”专题研讨现场 (中评社 兰忠伟摄)
  中评社福州12月30日电(记者 兰忠伟)由中国华艺广播公司、旺报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29日在福州开幕。在专题研讨会期间,参会的嘉宾学者就两岸少数民族文化渊源与传承、两岸关系发展,以及民进党“去中国化”等议题展开研讨。

  “生活在富饶的台湾岛上的高山族人民,是组成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我们的骨肉同胞。”福建省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厦门华夏学院原书记陈育伦表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勇敢的高山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起,披荆斩棘,开发了美丽的台湾岛,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和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高山族人民在劳动和斗争中所创造出的丰富多彩、独具一格的民间文艺,为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增添了一分光彩。

  屏东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林富水简述了布农族文化渊源、都市布农族、布农族未来的发展等方面。他介绍到,台湾布农族分布于中央山脉海拔一千至二千公尺的山区,分布广及花莲县卓溪乡、高雄县那玛夏乡、台东县海端乡。人口约有57,630人。布农族氏族分为卓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峦社群、郡社群及兰社群等6个主要氏族,社会组织以父系大家族为主,重视其氏族内的亲属关系,不同氏族有严谨的传统规范及秩序。年中的祭仪行事历以小米播种、除草乃至于收割等生长过程为主要依据,歌谣以“祈祷小米丰收歌”与八部合唱声势最为壮阔。“射耳祭”为部落男子成长阶段最重要的生命社仪。

  台湾“中研院”民族所教授叶春荣指出,“汉化”的观念在过去数十年来颇引起学界的一些讨论,反对“汉化”一词的人认为“汉化”带有汉人中心主义。因此有人提出涵化、同化、融合、合成文化等等替代概念。他认为,认为“汉化”一词虽然有其核心概念---指少数民族接收汉文化,但汉化一词用在不同的脉络里则有不同的意义。譬如我们固然可以说汉化是某个朝廷有意的推动汉文化给少数民族,但也可以说是少数民族跟汉人接触的过程里自然而然吸收汉文化。因此我们无法说汉化就一定代表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欺压、霸权。而且,传统汉人对少数民族之教化,往往是出于帮助异族提升文化的好意,以温和而非强迫的方式进行。

  叶春荣用一个南台湾村落的例子来讨论汉化的问题。他说,为“地方化”一词只合适用来解释小地方的族群接触,就长远、大范围的族群接触,“汉化”一词仍然难以取代。但我们要知道,当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时,汉人也同样会接受异文化。汉文化并非一成不变,也一直受到异文化的影响。任何文化都一直在变动之中,汉文化也不例外。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主任刘家军表示,台湾的少数民族很好地保留了古越人及南岛语族的原住民因子,又有着当代民族融合的典型特征。

  他说,文明的进步与提升常常是在开放状态下取得的。在当代的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聚落之间的竞争结果或显着变化往往取决于该聚落的最终开放程度,人类学也更是倾向于把族群视为历史发展与开放迁移的结果。对于少数民族在新时代的“汉文化融入与新个性表达”,台湾的布农族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视域之一。

  刘家军指出,国外资本市场的进入,比如法国的大润发、家乐福,英国的特易购等,“使当地布农人的消费生活,在表面上与世界上任何其他族群的人没有太大的差别。这种以聚落外国际性市场商品所构成的主要消费生活,其基础往往超越了过去人与物直接沟通的象征与宇宙世界,自然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生活节奏与社会秩序。”

  据悉,第五届“中华文化发展论坛”以“两岸族韵·中华一家”为主题,旨在通过探讨两岸少数民族文化渊源与传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两岸一家亲”理念精神,解构驳斥蔡英文当局“去中国化”“文化台独”图谋,并为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与合作探寻可行路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