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两岸三地融合发展与港台青年未来
http://www.CRNTT.com   2018-02-16 00:18:42


如何把握好融合发展带来的机遇实现自身发展,值得两岸三地青年认真思考。
  中评社╱题:两岸三地融合发展与港台青年未来 作者:金裕超(香港),中评智库舆情分析部助理主任、助理研究员

  大陆针对两岸关系新的情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述,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随着融合发展的进程不断推进,三地青年参与度与获益面不断扩大,心灵契合程度将不断提升,长久以来存在的心理边界就会消融,两岸三地青年将逐渐形成对彼此的身份认同、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一、前言

  近年来融合发展理念见诸于大陆领导人的思想论述之中,并逐渐成为对台、对港政策的核心思想。就两岸关系来看,2016年3月习近平主席参加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明确提出“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在同年11月会见到访的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时,他再次提出“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在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及这一点。在对港论述中,大陆领导人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融合发展理念,但其顶层设计的核心思想仍在于融合发展方略。因此,如何看待和理解大陆融合发展理念,如何把握好融合发展带来的机遇实现自身发展,值得两岸三地青年认真思考。

  二、融合发展是大陆对港台的新思维、新理念、新论述

  自1987年两岸打破隔绝状态、恢复交流交往以来,两岸关系发展成果已经过30年积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经过8年和平发展时期,两岸实现直接“三通”,两岸官方建立了沟通联系机制,两岸两会签署了23项合作协议,两岸领导人实现了历史性会晤,两岸关系已经形成“大交流、大发展、大合作”的格局,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两岸社会主流民意。随着两岸交流不断深化,大陆针对新的情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述,包括两岸一家亲、命运共同体、心灵契合,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这一新思路作为对台政策的核心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在和平发展初期,多通过交流发展的手段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这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求同存异”,即两岸之间尽可能谋求相同、保留差异,在求同的基础上来谋求发展。虽然通过交流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局限性也愈加明显,交流发展让两岸的差异更加突出、明显,甚至某种程度上使得两岸民众心理距离更加遥远;同时,在交流发展中形成的利益是各自的利益,而很难增强两岸共同的利益连结。也因为这样,随着两岸交流逐渐进入深水区,单纯的经济交流发展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两岸交流的新需求,需要在交流发展的思维上进行创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在和平发展初期,多通过交流发展的手段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这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求同存异”,即两岸之间尽可能谋求相同、保留差异,在求同的基础上来谋求发展。虽然通过交流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局限性也愈加明显,交流发展让两岸的差异更加突出、明显,甚至某种程度上使得两岸民众心理距离更加遥远;同时,在交流发展中形成的利益是各自的利益,而很难增强两岸共同的利益连结。也因为这样,随着两岸交流逐渐进入深水区,单纯的经济交流发展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两岸交流的新需求,需要在交流发展的思维上进行创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就是针对交流发展的一大突破,标志着和平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

  首先,“经济社会”是将范围由过去的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各领域,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内涵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让两岸交流能触及到两岸社会的方方面面,民众对于两岸交流的成果更加有感。其次,“融合”的概念更加清晰、明确,表明两岸和平发展的目的就是要逐渐减少差异、消弭分歧,通过拉近心灵距离、实现心灵契合,最终实现两岸命运共同体,这也消除了外界对于两岸交流只追求利益却没有增进彼此共同认知的质疑。第三,“发展”则是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问题,没有急于追求达到完全融合的结果,而是将融合作为一个客观过程来看待,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达到融合效果。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脉络清晰、论述完整、与时俱进,为新时期两岸交流提出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同样,在对港政策中也应该蕴含融合发展的思维。香港回归二十年以来,“一国两制”方针得到有效贯彻,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进步,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连续20多年被评为世界最自由经济体,“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已成功落实。但也需要看到,香港在“一国两制”实践中仍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香港发生“占中”事件和一系列政治纷争,“港独”思潮逐渐兴起,立法会成为各政治力量角力场,整个香港已经陷入“泛政治化”泥潭,对香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极大负面影响。

  归根到底,就在于香港回归二十年来不仅未能与内地的经济社会顺利融合,两地差异反而更加扩大、加深。对香港的大多数普通选民来说,与内地的连结基本上属于感性认同,不仅缺乏牢固的利益联结,身份认同或“国民认同”更加处于缺位状态①。且第二代、第三代香港人对内地的淡漠感、疏离感更日渐增强,再加上媒体、教育、司法等领域都以非建制力量占优势,让两地融合变得更加困难,如果任由这样发展下去,“一国两制”的实践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习近平主席在今年“七一”视察香港期间,特别强调要“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行稳致远?其中所蕴涵的顶层设计就是推动内地与香港融合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融合,通过融合发展产生共同利益连结、形成命运共同体,进而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准确实践。

  虽然融合发展的论述没有明确针对香港提出,但其思路已经呼之欲出,且完全具有可遵循性。通过融合发展强化香港与国家的联系,进而树立国家观念、形成国家认同,就不会再将“高度自治”错误理解为“完全自治”,而冲击中央权威、挑战基本法实施。此外,融合发展逐渐消除两地在交流交往过程中的误解与分歧,通过“化异”的过程扩大共同的基础,增强香港社会对国家的亲近感。更为重要的是,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香港与内地的共同利益,让广大香港市民更好地分享内地发展的好处,真切感受到国家的进步与自己紧密相连,自然就会真心维护“一国两制”方针在香港的实施。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