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国评论》第304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http://www.CRNTT.com   2023-03-30 00:53:08


目录(中评社图片)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登了《对华遏压轨道上的中美关系》一文,作者杨楠(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认为,近期,一度被认为即将出现缓和的中美关系却因“气球事件”的发酵而再度面临危机,中美关系“融冰解冻”似乎越来越远。美国自特朗普政府至今,在对华战略中呈现出的惯性是导致双边关系敏感性和脆弱性的重要诱因。无论是其宏观战略部署、中观文件谋筹,亦或微观机制和人员调整,都预示着美国战略重心已完全转至对华导向,且难以转圜。中美关系的政治根基受到严重侵蚀,台湾问题成为双边关系最大的风险点位。考虑到当前双方互动的状态,中美关系在短期内仍无法确定博弈的边界,其重构与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登了《中国西部周边战略态势及对中亚战略的深度思考》一文,作者陆钢(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认为,近年来在全球力量重新调整、大国竞争加剧等因素作用下,中亚地区战略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欧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大洗牌,使得中亚再次走到欧亚文明与欧洲文明十字路口上,它面临着选择。而中亚的选择又会影响大国力量的对比。中国有必要重视中亚文化认同问题并制定以民心相通为导向的中亚战略。而要做到民心相通,比较符合实际的途径是参与中亚消费市场建设,协助稳定其生活必需品供应链,研发出满足中亚民众偏好的产品与项目,培养中亚民众与中国之间的亲近感。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登了《“汪辜会谈”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的再考察及其启示意义——纪念“汪辜会谈”30 周年》、《两岸“破冰”的历史记忆与启示》两篇文章。

  《“汪辜会谈”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的再考察及其启示意义——纪念“汪辜会谈”30 周年》一文作者严安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副院长,上海市台湾研究会会长)、樊雨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认为,从国民党败退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经历了“隔海对骂”和“单方喊话”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台湾当局允许台胞到大陆探亲,两岸民间交往实现零的突破。为解决两岸交往中出现的一系列具体问题,海协会和海基会因此成立,双方在达成“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举行“汪辜会谈”。“汪辜会谈”是由两岸授权,集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功能性特点为一体的民间团体最高负责人的首次会谈,以“半官方”性质搭建对话协商的机制性管道,为两岸政治关系缓和奠定基础,标志着海峡两岸关系迈出关键性第一步。会谈的成功举行体现出“求同存异”的精神和“务实协商”、“互惠互赢”的交往原则,展示出中国人在处理两岸关系中“行稳致远”的政治智慧。考察“汪辜会谈”产生背景、历史地位及作用,对于借鉴宝贵经验、正确处理两岸关系具有深远而重要意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