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把握着力点 催生国企新发展动能
http://www.CRNTT.com   2020-10-20 08:56:28


 
  强化产业安全,突破科技创新工作难点

  文章提出,维护产业安全是科技创新工作的根本任务。国企既是产业的建设者,也是产业安全的维护者,要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着眼产业发展,攻克技术难点,补齐产业短板,提升产业安全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一是准确把握发展形势提升产业链水平。国企要根据国内产业发展形势变化,科学分析和预测国际产业发展形势,针对保护主义上升、新冠疫情等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积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参与国际合作分工,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保护好稳定好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链水平,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传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二是发挥体制优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国企要发挥承担国家重大战略工程、重大科技专项等牵头作用,以重大战略工程和关键核心创新为抓手,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同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努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统筹科技界、产业界、金融界等各方面通力合作,集成力量、密切配合,共同推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有机互动,实现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充分流动,形成创新发展的合力,突破战略性产品和关键性技术瓶颈,维护产业高质量安全发展。三是加速成果转化推动国内大循环。国企要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健全成果转化机制,探索形成科研面向市场需求,解决依赖国外较大和严重制约我国产业链现代化能力的问题,建立自主、可控、安全的产业链、创新链,使其成为一个具有韧性、能防范和化解各种外部风险的国内大循环。

  创新体制机制,畅通科技创新工作堵点

  文章认为,体制机制是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基础。国企既是创新体制机制的探索者,也是创新体制机制的实践者,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和深化科研改革,打破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管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问题,畅通科技创新工作堵点,激发科技创新工作活力。一是深化科技创新机制。国企要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和完善国企经营者的考核制度、评价制度与薪酬制度等,加大自主创新激励力度。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创造宽松自由的创新空间,营造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环境。打破传统科研管理方法,解除对科研人员人、财、物等方面束缚,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引入市场化和创新基因,发挥科研人员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加大技术创新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开展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工作,建立考核与评价工作管理体系,形成国企技术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创新主体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促进内部各创新主体协同发展。二是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国企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吸收来自政府补贴、银行和风险基金等渠道科技研发扶持资金,以资本的力量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迅速市场化和效益化。构建“分层分类”研发资金配置体系,合理布局研发经费投入方向,以市场为导向解决创新主体动力问题,建立科研与产业相互依托、合作共赢的格局。加强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和主体的融通创新,积极与民营企业合作,充分挖掘各方潜力、发挥各方优势,促进资源效用最大化。三是完善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国企要选好用好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工匠”和高层次科学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改革聘任制度、选拔制度、薪酬制度、激励制度,营造吸引国际化人才、高端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科技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和不同研究环节的特性和科技人员的特点,分别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畅通人才发展渠道,制定有利于科研人员发展的评价办法和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评价办法。建立合理的创新回报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采用技术成果加股权、期权分配等方式参与分配改革。加大对本土人才的优选和培养力度,尤其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培育本土人才。四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机制。国企把科技创新工作和资本市场紧密结合,吸引科创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目光,抢抓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工作风起云涌的战略机遇期,主动对接资本市场,以资本的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成果迅速市场化、产品化和效益化。

  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是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创新型国企的需要,是推动国企高质量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需要,更是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