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 
重磅专访:李鹏谈厦大台研院40年
http://www.CRNTT.com   2020-07-09 00:08:20


台湾研究院大门口。(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的确,最近我们成立了一个政策模拟实验室,在台湾岛内引起了一些关注。我个人觉得岛内有些报道是扭曲的,有些炒作是没必要的,主要是望文生义,不了解我们建立这个实验室的真正意图。我们的网站在报道这个实验室成立的消息时,讲得很清楚,因为教育部今年把支持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之一,而对台研究向来是厦大的优势,而且我们院已经有了教育部的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自然我们也希望能够有机会成为教育部认定的文科实验室。因此我们决定在原有的文献信息中心、大数据和民调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文科实验室,结合政策研究界目前比较普遍、比较前沿的一些实验方法,如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等,来提升我们的研究和教学手段。说白了,这个实验室就是一个服务我们师生纯学术的教学科研平台,类似大家非常熟悉的“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等等,兄弟院校也有学者对台湾选举结果进行模拟计算,我们觉得这应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台湾有的报道故意扭曲炒作,把它说成大陆的“统战阴谋”,台湾方面还说要限制与该实验室人员的交流,我个人觉得大可不必。我刚才一直强调我们院的定位是“学校、学者、学术”,我们实验室的政策模拟也是基于理论和模型,计算出不同政策方案的后果,以便进行政策评价,最终目的是要得出理性、客观的结论。而且,我们也从未打算将实验室当作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因此也不存在以实验室的名义与台湾智库或学者进行交流的问题。

  中评社:您提到厦大台研院的成立和发展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怀和支持,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李鹏:厦大台研院能够顺利走过40年的发展历程,能够在全国对台研究领域有一席之地,能够为对台工作作出一定的贡献,与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北京、上海、南京、福建等等兄弟涉台研究单位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40年中,很多中央领导都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过对我们的亲切关怀。像我前面提到过,我们的成立是邓颖超同志亲自批示同意的。1990年,国家主席杨尚昆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也特别提到厦大台研所。1997年10月9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莅临我所,与专家学者就如何发挥福建的优势,进一步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展开座谈。习近平当时称赞了厦大台研所在对台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指示有关涉台问题研究要走在全国前面,并勉励厦大台研所在巩固原有成绩基础上,加强台研力度,为省市决策提供依据。习近平同志当时的勉励让我们院的师生同仁至今都深受鼓舞。除此之外,2018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同志莅临调研;2006年12月和2009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两次莅临我院调研。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全院师生的士气,激发了他们的研究和学习热情,增强了责任和使命感。

  过去40年,厦大的台湾研究还得到了很多单位、智库、学者的大力支持。国务院台办、全国台联、海研中心、全国台研会、民革中央、台盟中央等都给予我们很多指导,还有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北大台研院、清华台研院、人大两岸研究中心、上海台研所、上海国研院、复旦台研中心、福建社科院等等,太多了我这里没法一一点名。我们与全国的涉台研究机构向来精诚合作,相互参加了很多活动,也一起共同举办了很多活动,可以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当然还有很多台湾的高校和学术机构,也给予了我们诸多帮助和支持。还有一些媒体,特别是海峡两岸最知名、做台湾研究必看的中评社,以及新华社、中新社、中央广电总台等等,也让我们的老师有更多展示和发声的机会。还有厦大的历任领导和研究院历届党委对台湾研究和对台交流也相当重视,在各方面都给予支持,也是我们能够顺利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支持我们的单位太多,我无法一一列举,在此我只想借着这个采访的机会,对过去四十年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厦大台研所、台研院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也希望在台研院未来的发展中一如既往地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励。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