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如何读懂中国经济的基本面
http://www.CRNTT.com   2020-02-11 09:11:55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风霜砥砺下,中国形成了具有强大动员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的国家制度,历史上曾经一次又一次地面临自然灾害、战争等重大威胁,但始终迄今不倒,展现出巨大的韧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转变,现在正处在“强起来”的关键历史时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十三个方面的“坚持与完善”,为国家长治久安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只要我们继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就一定能再次激发出巨大的经济内生动力与潜力,支持中国经济行稳至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根本保证。

  第六,互联网相关数据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证明和希望所在。《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多次提到“数据”,如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依法保护个人信息等等。这是对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认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近年来中国各类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数字经济发展一飞冲天。2008年,中国数字经济的总规模仅为4.81万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仅为15.2%。到2018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31.3万亿元、34.8%,十年间增长了6.5倍。更重要的是,中国网民基数极为庞大,201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8.6%。这一数字超过整个欧洲人口的总和,形成“互联网世界”中巨大的基数,催生出难以想象的规模效应和生态圈效应,这是未来新经济形态最丰美肥沃的土壤,也是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希望与未来所在。

  文章进一步分析,除了以上六大要素之外,支持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稳中向好的因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中国GDP 总量为3678.70亿元,人均385元人民币(相当于48美元),仅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几乎处于赤贫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体系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现在不仅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完备的国家,而且工业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等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以钢铁为例,目前在中国每年出产9.7亿吨的钢铁产品中,仅有2000万吨需要从国外进口。在这2000万吨中,其中完全不能自己生产的仅占5%,能生产但质量还需要提升的占15%。换言之,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钢铁强国。这些改革开放以来积累起来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利于妥善应对短期经济下行带来的风险压力,并为转向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与巨大的内需潜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中国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的效应正日渐显现。可以用以下五组数字来表述中国经济之“大”:14亿人口、9亿劳动力、4亿中等收入群体、1.7亿高素质劳动者、1.2亿市场主体。仅以其中中等收入群体一项而言,就超过美国人口总和。超大经济体具有庞大的市场空间与消费容量。在此仅试举一例,2019年“11.11”电商购物节中,在24小时内仅天猫一家的销售额高就达2684亿元,全网更是高达4104亿元。这些数字,分别是美国2019年“黑色星期五”74亿元销售额的5倍和7.9倍。庞大的市场和强劲的消费能力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持,还将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是中国长期向好的重要法宝。

  网络化的基础设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适度超前、统筹衔接的一体化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建成。截至2018年末,中国铁路、公路里程分别达到13.1万公里和48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里程分别达到2.9万公里、14.3万公里,均位居世界第一。全国港口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2.4万个,民航机场达到235个,均高居世界前列。纵横成网、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将偌大的中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员、货物、信息快速流动,并将那些地处偏僻的腹地带入中国经济的大网中,激发出强劲持续的经济增长潜力。

  此外,我们还有渴求创新并对美好生活怀着强烈愿意的人们,以及能将所有人凝聚在一起的强大制度力量,所有这些都是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坚实基础。只要我们洞悉历史发展的周期律,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就一定能冷静、客观、辩证、积极地看待短期经济数据的起伏,“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看到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内在决定因素,共同努力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