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潘兆民:中美竞合下两岸融合发展的挑战
http://www.CRNTT.com   2019-08-10 00:11:04


 
  潘兆民表示,事实上,再从中华文化的视角检视,台湾不可能脱离中国大陆的影响;当然,也不能忽视美国长期提供台湾的安全保障与经济利益。因此,蔡政府加强台美实质关系,并对特朗普签署有关台湾的法案表示欢迎,这是台湾历任政府长期遵行的对美政策,尤其在两岸协商的大门关闭后,台湾希望对外争取更多的精神和物质奥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潘兆民表示,以两岸在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各领域的接触检视,一方面可能促使台青对中国大陆的经济繁荣产生好感,以及被惠台政策吸引,两岸青年交流确已产生实质的效益。首先,交流确能化解部分青年对大陆先入为主的偏见,也确能改善部分对中共的嫌恶;其次,交流亦能加深对对岸经济社会发展的印象,甚至因此愿意前往大陆发展,而重设原有的生涯规划;最后,交流亦可充分展现接待双方的友善热情,形构双方持续互动的沟通管道。 简言之,适当的两岸社会文化交流与接触,确为降低族群偏见、化解刻板印象的重要关键。
  
  “但是,另一方面,两岸接触又使台湾青年体认到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差异,因而产生认同上的“我者”与“他者”的分别,也可能更强化“远中趋台”的观念,并促使对台湾独立的认同程度上升。”

  他认为,当下的两岸融合,亦不能忽视“好感度”与“疏离感”的竞合。据此,为有益于两岸融合发展,中国大陆应在争取台湾人的“好感度”上,采取更有效的做为,以便抵消台湾人民因为政治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疏离感”。
  
  潘兆民说,统独议题,一方面代表政治理念,一方面要考虑两岸的政治现实;而政治认同,同时包含感性及理性的意涵 。笔者认为统独立场亦可视为“政治态度的选择”,而政治认同虽然是感情的依附和归属,不考虑物质条件,但仍然受到现实物质条件的制约 。换言之,统独立场包含了现实层面考虑,如自身生活稳定与经济需求的考量,因此,由政大选研中心自1992年起的调查可知,台湾民众对“维持现状”的偏好越来越居于压倒性多数。调查数据证明“统独立场”是被“理性考量”所支配。这适足以说明,大陆出台各项惠台措施后,来自中国大陆的经济诱因,以及因此而使得好感度的上升,是足以成为两岸融合之助力,并能消除台湾一再塑造的“远中拒中”等观念作用。

  (后援记者:张爽)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