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垃圾分类热的冷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9-07-14 05:04:47


上海市静安区永兴小马路,干垃圾专用收集车将干垃圾清运走,湿垃圾则等另一种收集车来清运。(图片来源:齐鲁晚报)
  中评社香港7月14日电/中国逐步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作为率先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的城市,上海从7月1日开始实施垃圾分类,首周一共开出罚单199张,北京、深圳等大城市也在立法或修法的路上;另据中国官方消息,46个重点城市正在加快垃圾分类的各项环节建设,将在2020年底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美国《侨报》7月9日载文《中国垃圾分类热的冷思考》,文章说,垃圾分类在很多中国人身上是割裂存在的,一方面是观念上的人尽皆知,一方面却是行动上的勉为其难。当垃圾分类以强制方式真正“闯入”生活,处在磨合阶段的上海人,才发现繁复的垃圾分类足以把人“逼疯”,于是出现了“猪试吃法”等兼具民间智慧和幽默的分类法,也算是一种苦中作乐。

  从环保和文明的角度看,没有人会反对垃圾分类的必要性;但是从经济高效的角度看,对当前垃圾分类“硬约束”的执行效果、社区居民的微词建言“兼视兼听”,有助于垃圾分类这个大工程在中国推行得更加顺利稳当。

  一是垃圾分类是不是越细越好。根据上海官方的标准,类别主要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此外还有大件垃圾、装修垃圾、电子废弃物等。干垃圾与湿垃圾幷不是简单的干湿之分,即便是湿的塑料袋,也要沥干放在干垃圾里,而纸巾即便湿了也是干垃圾。有人曾将一顿家庭用餐的剩余物分类,分出了贝类外壳、鱼骨头、豆荚、水果果核果皮、易拉罐、纸巾等众多类别,耗时耗力,惊煞网民。

  全世界最繁复细致的垃圾分类毫无疑问是在日本,但这建立在日本有众多家庭主妇的基础上。中国的家庭大多是上班族,不少还是“996”员工,用在家务的时间上屈指可数,在垃圾分类上幷不具备专业能力。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近期刊发的一篇文章提到,每人每天哪怕只用5分钟进行垃圾分类,汇总到全上海,每年合计7.3亿小时,按标准工作时间算,损失时间相当于36万个全职职工全年的工作。可见,时间成本相当之高。

  二是垃圾分类依靠“强监督”是否合算。当前上海垃圾分类的推广,是建立在强效监督的基础上的,包括来自执法机构的监督和来自社区志愿者的监督。据统计,7月1日至6日,上海城管执法机构共出动执法人员17800人次,开展执法检查9600次;街道居委会、小区物管以及红袖章大爷大妈则几乎成为每个段子里的“常客”。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