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芮鹏:两岸“主权”之争必然要淡化乃至抛弃
http://www.CRNTT.com   2014-07-04 10:09:24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芮鹏(中评社 孙仪威摄)
  中评社厦门7月4日电(记者 孙仪威)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的“首届两岸学子论坛”今日上午在厦门大学召开。在上午的大会上,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芮鹏就两岸关系中的“主权”话语进行了剖析论述。

  芮鹏表示,两岸关系的主体应当是两岸全体中国人民,以政党或政权利益为出发点的两岸政治定位与“主权”论述都在不同程度上异化了两岸关系的本质。台湾人民作为中国人民的一部分,不应否认其共享中国主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然而由于历史遗绪与制度差异,限缩了台湾人民国家想象的范围与共享中国主权的意愿。在两岸和平发展的理论范式中,中国大陆不再以强势的主权者姿态出现,双方应当相互保留一定的论述空间。同时,应直面两岸的社会差异,形成促使社会有效对接的共有经验。

  芮鹏称,虽然所谓“台湾主权”仅仅是一个政治虚像,但其已经在台湾树立起了话语霸权,并且与“中华民国”的政治符号重新进行了连接。“主权-国家”早已成为台湾社会广泛接受的政治概念,“以台湾现况而言,是个国家,也不是国家,是一个主权独立的不正常国家,也就是台湾实质已经独立,但是法理建国尚未成功,或许这是绝大多数台湾人民认同台湾现状下,对台湾最有利的论述,以及最可行的策略之一。”尤其是对于解严后成长的台湾年轻人来说,“台湾主权”已经是一个天生的现象。在此基础上,两岸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往往被其视为一种跨国的经验。

  芮鹏表示,因此,我们长期坚持的经济整合路径能否带来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值得商榷。正如蔡育岱教授所言:“国家所形塑的认同是依附着共同社会经验而非文化或血统主义,其中社会经验包含了政治经验与经济经验,从这个观点而言,就算是同一民族,也不一定需要成立共同国家,而这正可说明为何两岸交流频繁,但台湾意识却不降反升的原因,因为两岸分隔之后在各方面的差异——价值观、意识形态、人民特质,才是造成真正的问题所在。”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