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张亚中:国民党莫忘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http://www.CRNTT.com   2019-12-11 00:20:09


  中评社台北12月11日电(作者 张亚中)孙中山与马克思一样,很早就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所带来的“贫富不均”以及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但是所提出的解决方法却完全不同。

  因为中国当时贫穷,所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张国家要为人民创造财富,既要“发达国家资本”,也要鼓励公民营“振兴实业”;另一方面,为避免走向西方资产阶级垄断社会的歧路,主张要“节制私人资本”、重视“社会分配”、财团不可以主宰国家,影响人民生计。孙中山提醒国人,老祖宗的智慧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可以用“均富”两个字为代表。“富”要用资本主义“创造财富”的方法,“均”则必须要用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思维。孙中山的理念融合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一个以“中道”,“不姓资也不姓社而姓民”的民生主义。如果再从孙中山的“和平”、“天下为公”、“平等”等政治主张来看,依照现有的政治光谱分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略为“中间偏左”的政治思想。

  中华文化向来比较崇尚社群主义的和谐与合作,而非个人主义的竞争与斗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就是以追求生活幸福为意义、以养民为目的、以均富为原则、以和平为方法、以大同社会为理想的主义。

  在落实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方面,国民党在1949年来台以后,的确认真地执行“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等“土地改革”,也运用国家资本推动国家十大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使台湾成为当时亚洲四小龙之首。到了1980年代末,不仅经济成长迅速,贫富差距的缩小也是世界之最,那是国民党最光荣的年代。

  1990年代全球化的开启、新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席卷全球,国民党的高层也逐渐对“民生主义”淡忘了,盲目地跟着资本主义的脚步,再加上当权者为了巩固自己的领导权力,与财团与地方派系挂勾,使得台湾走上了美国“牛仔式的资本主义”的道路。

  私人财团以“提升竞争力”为由支解公营企业,政商勾结更使得公共建设成为绑椿的工具。人民突然发现,社会上的贫富差距愈来愈大、学费贵得快缴不起、买卖房子炒地皮是致富的最佳方法、因为担心养不起小孩而不敢生、年轻人对未来茫然没有希望。整个社会应有的公平正义都逐渐消失,台湾社会变得愈来愈不平等。

  这些现象并非台湾所独有,透过科技与金融的推波助澜,全球都出现不平等现象,左派与右派的民粹相继兴起,社会陷入不安,暴力示威频繁。这是资本主义横行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百年多前就看到,孙中山也看到了。

  中华文化中的“民胞物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为公”、“世界大同”,都是“左派”思想家所希望追求的社会主义理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特别要求国家要照顾人民的“食衣住行育乐”等基本生活需求,也包涵了相当大的社会主义内涵。中国国民党要振衰起蔽、重新建立“大论述”,就必须将国民党在民生政策上界定为一个“中间偏左”的政党。

  在参选“总统”初选时,“0岁到6岁小孩国家养”是郭台铭先生的政见,但是很可惜的,人们都是从经济费用上讨论其“是否可行”,而不是从政治理念上辩证“应否推动”。德国与北欧国家所推动的“莱茵式资本主义”,在教育支出上就不让私人资本主义主导,在他们眼中,教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分配与权利问题。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在经济发展上尊重资本主义,但在享受经济成果后的公平分配或防微杜渐方面,则尊崇社会主义。中国国民党的再改造,必须重拾孙中山“中间偏左”的民生主义,尤其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重大议题上,必须以社会主义思维来平衡资本主义的主导。

  不让市场完全主导“食衣住行”、“教育、医疗”等民生必须事务,是国民党应该有的坚持。“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在孙中山与中华文化的理念中并不存在。如果是社会的弱势、必须被照顾的幼苗、孤苦无依的老人,国家必须要给他们“白吃的午餐”。这既是中国国民党应有的理念坚持,更是中华文化最美好的部分。

  以上是张亚中对国民党从重改造建言的第八篇。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