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探讨具有两岸特色的“一国两制”模式
http://www.CRNTT.com   2019-05-13 00:20:32


 
  加上笔者也认为“整合的过程”有时比“整合的目标”可能更为重要,因为民意的变动,往往在整合的过程中,会导致目标可能发生改变。因此笔者认为,除了探讨中华联邦的可行性,当前首要步骤应建立两岸“整合”目标的机制,并要落实下列几项措施:

  1、在学术界有些学者的观点与概念,很能让“整合机制”的建立,较有健全的体质,在文献探讨时已提过台湾学者魏镛“迈向民族内共同体”论文中,曾说台海两岸的互动过程固然有其历史、地理、以至文化上的特殊性,然而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仍为人类政治现象的一部分,亦如人类分合行为的一环,因此要建立两岸的互动模式必须要进一步从垂直性(vertical)的世界历史及水平性(horizontal)的地理的比较分析角度找出全球政治分合之通则,再回到两岸互动规律的探讨,援此方能从很广阔的视野及更坚实的比较分析之基础上探讨两岸互动相关问题。〔19〕又譬如说,张亚中在他所着的“两岸统合论”有提出“整个中国”的概念,张教授认为“整个中国”能够作为一个法律的主体存在,其基本的因素在于两岸经由意愿表达出不分裂中国的承诺。因此张教授看法,两岸经由一项《基础协定》,以文字相互承诺不分裂“整个中国”是必要的法律步骤。在相互以法律作承诺后,彼此再相互接受对方的“主体性”,同意共存于国际组织,就不会在法律意义上造成两岸已经完成分裂的推论。〔20〕这样的观点,可能在探讨两岸要落实“整合机制”的建立时需要多方的思考。

  2、如果要建立两岸“整合机制”,要有“统一的目标”,同时也应兼具实际可行的方案与步骤。就如同韩国前任部长韩升洲建议,两韩寻求统一,需要一个综合的统一方案。该方案不仅说明韩国今后要达到的目标,而且要说明达到目标的途径。〔21〕如果两岸任何一方缺乏对统一目标建立的意愿,实际上也就说明了“整合机制”建立的困难,但是现阶段“统一目标”对台北来说只是选项之一,不过这样并不必然要产生排斥结果。因为这也可以使其中之一的选择作为目标,进而建立“整合”的机制。张五岳教授就认为,如果目标不一致,并不构成“整合”实质困难。因为有时手段一致,也会在最后拼出“整合”意愿。他举例说,北京当局固然要运用“三通”来“以通促统”,台北也希望藉由三通来壮大自身经济实力,这方面双方手段可算是一致。但是,“三通”的长期开放会否导致台北从壮大自己必然需求大陆市场进而就产生与对岸“和平共存”的念头,进而趋向有“整合”意愿的结果,这就是手段一致可造成目标共识的例子。〔22〕而“整合”的最终结果即使没有走向统一也可以是合理的结果。如此一来就没有必要去排斥“机制”的建立。

  3、在前文叙述两岸当局都曾提出类似“整合机制”的建议,但均因只是单方面的呼吁而无两岸双方相互呼应,最后终导致机制建立的流产。因此,两岸在各尽“善意”表达之后,不妨先从一些不需设定苛刻前提的对话开始,进行任何可促进“互信”基础扩大与加强的措施。南北韩的经验倒是能运用来启发两岸更进一步的省思。举例来说,从1972年到1990年两韩就是有太多宣示与方案,缺乏促进互动的行动,结果导致许多立意甚佳的建议,最后只沦为口号与口水。若非1990年之后进行总理级会晤的具体措施,恐怕韩国的整合机制至今仍处于空中楼阁的状态。当目前两岸均重视两岸和平与互动发展之时,是不是双方当局均能思考“和平”与“发展”对台湾与大陆的重要性,进而以此为本,并多能为对方处境考量,在“终止敌对状态”与“两岸直航”议题上进而对话而非谈判程序,让互信基础增强,有利下一步“整合机制”的建立。

  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两岸“整合机制”的探讨,倒不在“机制”在形式上的建立,而在于双方接触与协商过程中,有些重要的因素如“和平方式迈向统一因素”与“耐心与时间因素”是否可列入两岸当局的考量?彼此的互信基础是否可予以增强及扩充?两岸也唯有在这些协商与对话过程中让前述的几项因素建立,才有机会去布建一项迈向整合目标的机制。

  注释:

  〔1〕“《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在京隆重举行,习近平出席纪念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9年1月2日,来源:新华网,国台办网站http://www.gwytb.gov.cn/wyly/201901/t20190102_12128106.htm

  〔2〕“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全文,请见中共国台办,国台办网站,2008年12月31日,http://www.gwytb.gov.cn/speech/speech/201101/t20110123_1723962.htm

  〔3〕《温家宝:不断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全文,请见中共国台办,国台办网站,2010年3月5日,http://www.gwytb.gov.cn/speech/speech/201101/t20110123_1724029.htm

  〔4〕《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就新形势下两岸经济合作发出重要信息》全文,请见中共国台办,国台办网站,2010年7月11日,http://www.gwytb.gov.cn/speech/tbldjh/201101/t20110123_1724563.htm

  〔5〕《王毅: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商谈已基本达成一致》全文,请见中共国台办,国台办网站,2012年6月24日,http://www.gwytb.gov.cn/wyly/201206/t20120625_2757130.htm

  〔6〕张五岳,《新胡六点框架下两岸特色ECFA 先搁政治歧见》,《联合报》,2009年5月27日,版A2。

  〔7〕李鹏,《两岸协商谈判中的“两岸特色”:理论意涵与实践特征》,“两岸特色:理论建构与路径探索”研讨会,北京:全国台湾研究会,2011年8月31日,页2。

  〔8〕李鹏,《两岸协商谈判中的“两岸特色”:理论意涵与实践特征》,页1-12。

  〔9〕“《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在京隆重举行,习近平出席纪念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19年1月2日,来源:新华网,国台办网站,http://www.gwytb.gov.cn/wyly/201901/t20190102_12128106.htm

  〔10〕北京环球网2012年3月23日报导,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2日在北京与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举行第五次国共高层会晤。吴伯雄当时曾说,我们现在在推行的两岸关系的依据是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这是以“一国两区”的概念作为法理的基础,我们处理两岸事务的部门是大陆联会,不是“外交部”,这就足以说明,两岸并非国与国的关系,而是特殊的关系。可见《胡锦涛会晤吴伯雄,吴提出“一国两区”概念基础》,环球网,2012年3月23日,http://news.sohu.com/20120323/n338635766.shtml

  〔11〕《王毅:十八大报告的对台工作论述具有继承性、创新性和前瞻性》,新华网,2012年11月26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26/c_113807703.htm

  〔12〕全文请见,《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54/

  〔13〕全文请见,《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6442.htm

  〔14〕亓乐义、郑闵声,《傅高义:邓若健在不会坚持一国两制》,中国时报,2012年6月15日。

  〔15〕《再谈联邦制与大中国——兼评李光耀新论“中国若行民主, 国家必将崩溃”》,英顺文集网站,http://ying-shun.hxwk.org/2013/03/20/%E8%8B%B1%E9%A1%BA%EF%BC%9A%E5%86%8D%E8%B0%88%E8%81%94%E9%82%A6%E5%88%B6%E4%B8%8E%E5%A4%A7%E4%B8%AD%E5%9B%BD%E2%80%94%E5%85%BC%E8%AF%84%E6%9D%8E%E5%85%89%E8%80%80%E6%96%B0%E8%AE%BA%E2%80%9C%E4%B8%AD/

  〔16〕沈旭晖,《解构香港次主权 ——从曾荫权致电菲律宾总统谈起》,明报网站,2010年10月27日,http://news.mingpao.com/20100827/fab1.htm

  〔17〕罗印冲,《仿苏联模式两岸可同进联合国》,中国时报网站,2013年3月30日,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50207638/112013033100323.html

  〔18〕罗印冲,《仿苏联模式两岸可同进联合国》,《旺报》,2013年3月31日,版A4。

  〔19〕魏镛,《迈向民族内共同体:台海两岸互动模式之建构、发展与检验》,《中国大陆研究》,第45卷第5期,2002年9-10月,页1-69。

  〔20〕张亚中,《论两岸治理》,《问题与研究》,第42卷,第6期,2003年,页29-66。

  〔21〕韩升洲,《南北韩统一之展望》,收录于赵全胜编着,《分裂与统一:中国、韩国、德国、越南经验之比较研究》,台北:桂冠图书,1994年8月,页122。

  〔22〕淡江大学大陆所张五岳教授给予本文的修正意见。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5月号,总第257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