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台湾在美国霸权秩序维护中的棋子角色
http://www.CRNTT.com   2018-07-08 00:21:01


台湾在美国霸权秩序维护中,仅仅是一枚棋子,何时成为“弃子”自己无法把握。
  中评社╱题:台湾在美国霸权秩序维护中的棋子角色 作者:郭振家(北京),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新世纪的两场战争对美国国力消耗甚大,再加上其国内问题成堆,因此,美国国际影响力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但目前美国的霸权体系并未出现崩溃迹象。相反,伴随着中国大陆的崛起,美国加紧在亚太地区积极布局,并日益深度介入到台海局势中。鉴于长期以来台美双方的不对等地位,台湾之于美国恰如“棋子”的角色,可“用”亦可“弃”。眼下,一些绿营人士“勇敢地”去抱“美国大腿”,却不知,“棋子”角色的加强将大大缩小台湾在两岸之间的转圜空间。民进党正在将台湾带入危险的深渊。两岸未来必定走向完全统一,当前只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中国大陆应当沉着应对,与美国展开必要的博弈,最终破除台湾的“棋子”角色。

  一、前言

  台湾问题之所以拖延到今天,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总有国际势力的介入。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台海危机,到90年代的台海危机,美国干涉的影子总挥之不去。美国干涉最严重的时候是1954-1978年。在这期间,美国和台湾签署所谓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Mutual Defense Treaty between the USA and ROC,大陆习惯称之为“美蒋共同防御条约”)。该条约俨然将台湾置于美国的军事保护之下,严重阻碍中国的统一进程。虽然在中美两国1979年建交之后该条约遭到了废除,但随后的《与台湾关系法》(Taiwan Relations Act)明确提出了“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provide Taiwan with arms of a defensive character),这是美国继续对台海赤裸裸的干涉。近些年随着中国大陆的不断崛起,两岸实力此消彼长,一些美国议员和学者要求“加强台湾防卫”的声音甚嚣尘上。2018年来,美国众参两院先后通过、最终总统签署的《与台湾交往法》(Taiwan Travel Act),宣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重大调整,美国提升美台“实质关系”的步伐越来越公开化。

  迄今,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霸权主义思想和不断进行的对外干涉是世界上许多地区长期动乱之根源。剖析美国的全球霸权治理理念和针对中国崛起的应对,有助于我们从更宏观视角来审视台湾在美国的全球布局中是处于怎样一种“棋子”的角色。

  二、冷战后中美博弈的新内涵

  1.美国希望继续维护霸权秩序

  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东欧剧变、两德统一和苏联解体,美国成为长期冷战的唯一赢家。然而,美国并不打算巩固以联合国为基础的多边合作框架,反而是“冷战思维”作祟,希望维护美国可以“单极独霸”的世界秩序。早在1990年9月11日,老布什在“世界新秩序”(New World Order)的美国全球战略新构想中就强调:美国在“世界新秩序”的领导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美国对联合国作用的发挥予以更多的关注。①于是乎,美国开始对俄罗斯和中国这两个地区大国不断实施围堵战略。其步骤,在欧洲是加紧北约“东扩”,在亚洲是加紧构筑围堵中国的“岛链战略”。但“9.11”事件的突然发生中断了美国的亚太战略,美国被迫开始转向“反恐”,并经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之后在中东地区越陷越深。奥巴马上台之后,宣称“要从两场战争撤军”,并从2011年起高调提出所谓的“战略重心东移”(后改名为“亚太再平衡”战略),并提出政治、军事、经济的一系列相关配套措施,其针对中国崛起的防范姿态十分明显。

  作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的国际战略调整往往具有世界全域的意义。以上三次战略重心调整中,美国希望达到的战略目标分别是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摧毁中东极端伊斯兰势力和抑制中国在亚太的快速扩张。然而目前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美国当前的实力仍然首屈一指,但其霸权秩序不可避免已经出现了重大裂变:一是美国已经不复当年世纪之交的巅峰②,不再具有完全主导一切的能力和威望了。因为美国难以主导一切,因此在诸多地区事务中采取了选择性地介入。二是美国已经不太可能在全球治理中忽视地区大国的声音。美国总统特朗普向北约各个盟国提出“增加军费”,希望他们在反恐和安全上更多“投入”;而在中东的消灭“伊斯兰国”的战斗中,美国显然不能忽视俄罗斯的影响力。三是美国在两场战争中的表现说明美国动用武力解决问题成本太大了。即便是对于比较弱小的国家,美国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力量,那么,对于中等国家和传统大国一味地使用军事力量,昂贵的成本是美国更加难以支撑的。

  因此说,美国仍然是十分强大,但其他国家的崛起和对真空地带的争夺,并不是美国可以完全掌控的。或许美国最清楚哪里是出现权力真空的地方,所以,眼下美国在一些地区紧密地进行着布局。

  2.中国的快速崛起影响深远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迅速提升。2001年,中国的GDP在世界排名仅仅是第六位,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国家,仅次于美国。同年还有另外一项指标引人注目,即中国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表现在重大国际事务的参与上。中国当前在联合国、世界银行、上合组织、东盟峰会等国际组织的影响力在不断加大。更加乐观的预计是,中国当前的崛起并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未来中国即便是2025-2030年左右GDP超越了美国之后仍可能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相当长时间。

  回想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既缺资金又缺技术,更重要的是对于前方的道路没有明确的“蓝图”可以照搬。所以说,中国今天发展的成就放到发展中国家的视角下更加显得伟大和杰出。中国的崛起和西方面临一系列危机,彰显了某种程度的道路自信。中国并没有在西方鼓吹的“中国崩溃论”中走向崩溃,而是持续地逐渐发展壮大。当然,中国的快速崛起也招致了美国乃至西方的担忧和猜疑。

  3.美国对华政策争论不已

  针对一个日益强大、日益自信的中国,美国该如何出牌呢?实际上,上个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之后,中国就被一些美国战略家称之为“潜在的敌人”,从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1994年的最惠国待遇问题、1995-1996年台海危机等事件可以看出,中美之间龃龉不断,已经不复冷战后期的“准同盟关系”。然而由于当时中国的力量尚比较弱小,因此,美国国内形成对华政策的脆弱共识是“限制性接触政策”(Constrained Engagement),即希望通过接触和支持中国加入WTO组织,影响、规范和改变中国,使其纳入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美国的目的旨在扩大中国依赖美国的范围、程度,甚至包括军事上的透明度,通过经济交往促进中国国内制度上的转型;但同时又加大、加深防止和规范中国可能出现的危害美国国家利益的国内与国际行为,尤其是做好军事和战略方面的防范准备。③

  那么,在中国变得强大以后,是否还是以接触战略为主呢?亦或者,当中国越来越有自己的国际主张,而美国的接触政策还持续有效吗?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知名中国问题专家何汉理(Harry Harding)2016年认为,2014年以来,美国国内有关中美关系的讨论颇丰,其中一个共识性结论是美国当前对华政策已然失败,中美关系也在恶化。④因此,当时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几乎所有的候选人的立场都支持对华强硬一些。

  三、长期以来台湾的双重“棋子”角色

  1.地缘意义上,台湾是“第一岛链”上的重要节点

  台湾作为地缘“棋子”的角色,与岛内什么党派执政无关,但与中美在亚太博弈的大棋局有关。由于台湾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是所谓西太平洋第一岛链(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冷战初期的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第七舰队随即进驻台湾海峡。并且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与台湾签署了《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总之,台湾曾被作为“围堵共产主义阵营”的重要节点,还曾被麦克阿瑟称之为“不沉的航空母舰”。当然,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苏联表现出积极进攻的一面,美国开始思考联合中国大陆来制衡苏联。所以,台湾的地缘“棋子”的角色,也就逐渐淡去了。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在冷战后重新“寻找敌人”和重新布局全球,台湾的重要地位才再次凸显出来。

  所以从地缘上来看,台湾是所谓扼守“第一岛链”的“门户”,但从另一个视角而言,当中国完全收复台湾之后,东进太平洋将变得非常容易。

  2.价值观意义上,台湾是所谓“民主的灯塔”

  实际上,台湾在“两蒋时期”乃至到了80年代的时候,都是以独裁政府的形象存在于世。随着美国外交战略大调整,从1979年的卡特总统开始,美国开始强调所谓的“人权外交”。美国也加强了对台湾民主转型的督促作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86年9月,民进党成立了;1987年,国民党宣布开放了“党禁”、“报禁”,并允许台湾老兵回大陆探亲。1991年5月1日,台湾当局终止所谓“动员戡乱时期”,同时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1996年,台湾举行首次领导人选举。至此,台湾的政党政治正式开启,政党轮替成为常态。美国则将台湾称之为所谓“民主的灯塔”,并夹枪带棒对于中国大陆的治理进行批评。

  客观而言,即便台湾走上了民主选举的道路,其“中国特色”的一面也十分浓郁。比如其政治体制的设定来自孙中山,其选举文化和操作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甚至于2004年“两颗神奇的子弹”,完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权谋之作。所以,美国将台湾称之为“民主的灯塔”,是出于美国外交的政治宣传需要,更是出于对中国大陆舆论斗争的需要。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