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银行联动多方机构 破解科技金融贷款难题
http://www.CRNTT.com   2024-03-25 14:13:21


  中评社北京3月25日电/据证券时报报导,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一大热词,培育新质生产力,支持科技创新将是一项重要命题。

  近期,记者走访苏州工业园区多家科技企业瞭解到,初创型科技企业前期投入大、成果转换周期长,急需充足资金支撑企业“心无旁骛”地进行研发创新。在自身战略布局与政策驱动等内外部因素作用下,银行机构已为此积极推出相关举措。不过,可持续、可批量操作的业务创新仍是各家机构不断探索的关键。

  “心无旁骛”搞创新

  成立3年多,润芯微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跃升为智能终端行业TOP3解决方案提供商。即便如此,该公司董事长刘青仍觉得“左手赚的钱根本不够右手投”。

  刘青之所以发出如此慨叹,是因为当前公司正在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行战略转型,车规级芯片、车辆智能座舱等产品,从研发到量产至少要一至两年时间,“别看现在只产出了这么一点点产品,那也是公司实打实掏现金做出来的”。刘青表示,近两年公司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超过1.5亿元的研发资金。

  记者在调研走访过程中发现,刘青面临的困惑,同样也是大多数科技企业未能避免的。

  “目前我们已经有营收,但尚未盈利。”科塞尔医疗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下称“科塞尔”)首席财务官陆利凡告诉记者,没有盈利的主要原因在于,科塞尔的研发投入依旧很大——2023年公司营收1.4亿元,研发投入就超过了6500万元,今年的研发投入预算则达到了8000万元。

  陆利凡称,在医疗器械行业,像科塞尔这样只有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证才有营收来源。相较其他科创企业从0到1、从1到N的发展周期,医疗器械企业的产品从实验室到最终走向市场,除了研发创新,还可能经历临床试验,“拿到证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