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一粒种子背后的“硬核”力量
http://www.CRNTT.com   2024-01-21 15:03:43


 

  围绕拓宽小麦品种的遗传基础,利用野生种基因改良小麦的科学问题,30多年里,李立会率领团队扎根田间地头,创制出更多基础材料,进行大量遗传学研究分析,创建了幼龄授粉、幼胚拯救、幼穗体细胞培养、高频率诱导异源易位、特异分子标记开发等一系列远缘杂交技术,终于攻克了利用冰草属P基因组优异基因改良小麦的世界难题。如今,“小麦—冰草”衍生系创新种质已广泛应用到全国100多个育种单位,培育出普冰03、普冰151等新品种17个,后备新品种39个。

  “李老师那股面对新领域久久为功的冲劲和干劲,那种‘深入田间地头,以下地选种为乐趣’的实干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们。”团队首席专家、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锦鹏说,培育一个新品种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必须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如今,团队已经完成对野生供体种冰草的基因组测序和衍生后代的重测序,不断推动创新种质的有效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利用小麦—冰草多粒渐渗系亲本材料,选育出显着增产的普冰资300、具有氮素养分高效利用的普冰资301、具有多生态区稳定表现的优质强筋新品系普冰资4696,这些品系正在参加国家小麦品种审定试验。

  2.研究成果在田地里才能得到验证

  “农业科技工作者就要和农田打交道,我们的研究成果好不好,只有在田地间,在麦子收获的时候才能得到验证。”张锦鹏说。一年里,团队至少要花费三四个月的时间,在田间进行种植、试验、观察、记录、收获、考种。

  团队成员、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升辉,自2016年从事博士后研究加入团队至今,一直在用行动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2023年5月,正值小麦收获的时节,但试验基地连降大雨,可愁坏了团队成员。“下雨太多极有可能导致试验田里的小麦穗发芽,如果得不到有效数据,一年的辛苦研究就要作废。”周升辉解释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