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http://www.CRNTT.com   2023-09-13 09:01:09


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中评社北京9月13日电/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加快推进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擘画了新时代中国人才和创新工作的宏伟蓝图。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动员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立足更高起点、瞄准更高层次、锚定更高目标,对全面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的科学思考和系统安排,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意义重大
  
  经济日报发表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龙腾文章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中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应变局开新局、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所在。
  
  这是有力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实现民族复兴目标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从根本上说还要依靠人才支撑和创新驱动。人才与创新紧密联系,作为创新的根基,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作为第一资源,培养人才是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只有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的比较优势。
  
  这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纵观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16世纪以来,全球先后形成5个科学和人才中心,分别是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德国和20世纪的美国。这些国家正是凭借自主培养出的一大批顶尖科学家,汇聚起全球领先的创新优势,成功引领本国走在世界前沿。当前,我们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近年来,中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着成效,但创新型复合型的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必须拓宽培养渠道,创新培养模式,坚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最大程度集聚人才和智力资源。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统筹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的重要保障,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这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题中之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本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全球经济结构正在重塑,各主要国家纷纷把科技创新作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我们国家再往前发展也要靠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需要强大科技支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抓创新就是抓发展,充分激发创新的作用,要抓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一着力点,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创造有利条件
  
  文章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重要会议,研究人才和创新议题;多次就重大方针政策制定,当面听取党内外各方面专家人才的意见建议;多次深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一线,调研人才培养使用情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应用研究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为我们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机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积极成效。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加快转变;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不断优化;人才流动机制进一步健全,推动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人才保障机制不断创新,人才管理法制建设稳步推进。此外,党中央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在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健全科研评价制度体系、打破创新要素流动壁垒等方面持续发力,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二是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从人才总体规模来看,当前,中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研发人员总量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超过600万人年,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物、尖子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人才培养质量来看,中国人才队伍素质显着增强。2021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为24.9%,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约30%。从自主创新成果产出来看,顶尖期刊论文和专利位居世界前列。2022年,中国热点论文世界占比持续增长,数量首次排名第一,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位,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世界排名继续保持在第二位,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
  
  三是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初步形成,高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世界科技发展史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我们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大力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化学、材料、工程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高水平科学家数量增长迅速。内地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由2014年的111人次提高到2022年的1169人次,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克利夫兰奖”“维加奖”等国际重要奖项。在高层次人才引领带动下,中国着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积极抢占科技发展国际竞争制高点,成功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四是人才汇聚与创新驱动更好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我们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使得人才效能持续增强,推动人才优势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以北京地区为例,根据《北京人才发展报告(2022)》,2021年北京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6%,比2012年提高了13.8个百分点,人才引领创新的作用日趋凸显。通过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体系和完备产业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蓄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势能。数据显示,中国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9.95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9.91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2年的15.5%,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取得显着成效。
  
  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科学指引
  
  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和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人才工作和创新发展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了科学指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