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欧洲经济危机治理的路径与前景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23-08-28 00:30:17


 
  四、欧盟财政短板与项目扶持分析:RRF与REPowerEU

  (一)REPowerEU计划的资金短缺风险治理

  为减轻欧洲对俄化石燃料的依赖,加速欧洲绿色转型,欧盟委员会在2022年5月18日宣布了REPowerEU计划,预计在2022至2027年间,公共支出将达2100亿欧元,至2030年追加至3000亿欧元,涵盖光伏、风力、水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电网和生物甲烷生产建设,并对液化天然气、煤炭、石油的传统能源的储运基础设施斥资进行完善,旨在彻底取代对俄依赖。

  然而,如此庞大的财政计划,其资金来源尚不清晰。目前REPowerEU的实施主要依赖RRF,并从碳排放交易系统(ETS)的拍卖所得,以及欧盟农村农业发展基金(EAFRD)中分别获得200亿欧元和75亿欧元,投放到RRF中,统筹规划。此外,欧洲投资银行和私人资金也纷纷解囊纾困。⑥

  尽管如此,REPowerEU计划仍然在减少对俄依赖和加速绿色转型两方面面临资金短缺的风险,欧盟想复制RRF的成功经验,然而前提是各成员国在政策协调和责任分担方面达成一致,确保RRF补贴资金是由各成员国明确表示共同承担的。

  当前的REPowerEU计划犹如镜花水月,从各类基金进行拆借也无非是拆东墙补西墙。动用碳排放交易系统(ETS)的拍卖所得短期内或为有效,但长期来看会对碳价格产生消极影响,扰乱碳交易市场。⑦

  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问题给欧盟带来的财政危机远大于气候变化问题。对此文章提出两点建议:较为温和的方案是运用欧盟复苏基金(RRF)为成员国提供更多便利,较为激进的方案是将尚未使用的RRF转换为财政补贴,直接惠及成员国。⑧对于前者,可通过展期、延长优惠期为成员国提供便利,先行实现REPowerEU计划的国家还应享受更多优惠政策;对于后者,文章阐释到,REPowerEU计划应立足于国家层面的投资和改革,将尚未发放的2250亿欧元贷款转换为补贴发放给成员国,虽然补贴的标准难以定制,但这对于成员国是一个有效的财政刺激。在2020年法德两国就提出过贷款转补贴的建议,“下一代欧盟计划”(NGEU)作为RRF的姊妹篇也提出了贷款和补贴等额发放的建议。此举也可避免成员国诉诸其他贷款工具、不断加杠杆。对于那些严重依赖俄能源进口以及承担了大量乌克兰难民的欧盟成员国,补贴应向他们倾斜。

  (二)欧盟《国家恢复与复原力计划》

  对于欧盟成员国的能源产业与交通运输部门潜在的系统性转型,欧盟《国家恢复与复原力计划》(NRRPs)都有明确的方案,该框架下的国家层面执行情况,也有详细的评估。

  NRRPs基金主要用于帮助成员国从疫情冲击中尽快恢复正常,推动社会复苏。为此,应该就绿色转型目标制定明确且长远的政策目标,以确保获得充分的投资。欧盟目前正处于全面危机的马拉松冲刺阶段,曙光已近在咫尺。

  欧洲进步研究基金会以德国、法国、奥地利、西班牙四个欧盟成员国作为案例,进行调查研究,从地缘政治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努力求证:各成员如何在NRRPs框架下结合本国的特殊情况与投资现状推动转型。

  该报告对比了疫情前2019年“国家能源与气候计划”的实施情况与疫情后期NRRPs框架下的投资布局情况,聚焦于能源和运输部门是否达到了绿色转型的关键目标。NRRPs项目最终还有专门的复苏指数来评估两大产业部门的恢复状态,从而调整和确定进一步转型的进度。通过对于“量”和“质”两方面的评估,还可以对各成员国的转型进度进行比较分析。

  研报认为,NRRPs的具体实施计划难以实现既定目标,不仅所期望的投资规模难以实现,而且碳减排目标也存在倒退,因此NRRPs还称不上是一项“系统性变革”。研报本身也不能完全代表绿色转型和公义性转型经济的准确路径,在该研报与NRRPs之外,还需要更多的倡议和项目来引导转型,包括RePowerEU。这些倡议都致力于在维护主权的前提下,应对能源危机、降低通货膨胀,幷应对俄乌冲突所导致的连锁效应。⑨

  (三)欧洲电池监管规则的推进路径

  欧盟近期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推动电池“绿色化”生产的监管规则,尤其是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池。尽管相比全球其他地区,欧洲电池产量相对较低,但电池产业是欧洲产业战略的未来。文章主要探讨这一电池监管规则的目标。

  2022年底,为推进欧洲低碳转型进程、实现欧盟“FIT FOR 55”气候目标,一部针对电池与蓄能电路的“电池监管规则”初步成型。这一监管工具必须经授权方可实施,尤其要考虑到生产商、废弃物回收方所提供的数据进行标准化评估,计划自2030年之后,完全达到该监管规则所要求的标准。

  该监管规则在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对于其他领域的产品生产以及整合生态循环治理问题。在原材料与能源生产方面,在国家层面与欧盟层面,该监管规则都可以提供必要数据,并被税收机制和商标体系所共享。“绿色”电池生产是一种正在经历的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有望更快实现能源转型与碳中和,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不能以牺牲环境、社会生态为代价。

  立法者与相关方都在技术研发与市场开发的早期阶段参与了监管规则的框架草拟,在生产过程的改进、温室气体的减排、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原材料的循环利用等方面都有推进。该监管规则满足了循环经济在长期的规划。

  作为2022年主要电池生产供应商的亚洲,也要受到该电池监管规则的进口门槛约束。关于碳足迹的追踪报告的透明与标准化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提供了一个可以整合进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的框架,而目前电池在此机制下是免税的。

  此外,这一电池监管规则为其他的平台和规则奠定了成功转型的基础,尤其是电动汽车的生产模式的成功转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该规则主要关注对于电池的碳足迹和型号的报告,并形成必要的大数据框架以调节电动汽车的能耗。

  五、结语

  早在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盟携手欧洲央行和IMF提出了诸多救助方案并对陷入债务危机的欧洲各国实施了多次大规模的援助行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2012年10月成立了永久性欧洲稳定机制(ESM )。欧元区成立之初 ,欧盟试图通过《稳定与增长公约》来约束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规模分别不得超过该国 GDP的3%和60%,降低和避免成员国的违约风险。⑩在目标和执行两个方面的脱节,向来是欧盟的顽疾,在其力不从心又大敌当前的尴尬局面下,中资企业或许能成为其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欧洲可再生能源转型需紧跟庞大的数字基础设施,企业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投入,都可能成为REPowerEU计划“最不坏”的朋友。

  此外,欧盟框架下的绿色转型不断完善,新监管规则不断出台。这对于企业的门槛要求会越来越高。欧洲电池进口商大部分来源于亚洲,因此欧洲电池监管规则对于中国电池企业以及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在同一价值链上的影响会比较大。而欧洲恢复和复原力基金,截至2022年底最后一个获批该基金的成员国是匈牙利,获批条件是匈牙利实施此前承诺的17项体制改革和其余10项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加强反腐败、促进竞争性公共采购、实施标准审计和加强司法独立性等。欧盟委员会认为,匈牙利在改革方面缺乏进展。如此来看,后续这一项目甚至其他欧盟基金的使用都必然以统一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导向作为捆绑,这对于中资企业在欧布局的灵活性难免产生阻力。

  注释:

  ①王培斌、李连山、刘坤君,地缘冲突对欧洲通胀和经济的影响——欧洲会不会重蹈债务危机,[J]《中国货币市场》,2022年第9期33-37。

  ②参见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统计数据,[EB\OL]Prof. Dr. Stefan Kooths,2022.4.13,https://www.ifw-kiel.de/publications/media-information/2022/joint-economic-forecast-12022-from-pandemic-to-energy-crisis-economy-and-politics-under-permanent-stress/

  ③张敏,解读“欧盟2030年气候与能源政策框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5年第6期137-144。

  ④Xavier Labandeira,[EB\OL],2022.12.30 https://www.realinstitutoelcano.org/en/work-document/taxation-and-ecological-transition-during-climate-and-energy-crises/

  ⑤孙雅雯、孙艶红,欧盟可持续金融促进可持续转型的作用研究——机制、实践与前景[J],《欧洲研究》,2022.3:49。

  ⑥冯超、袁晓华、王琦、周楠,英国“碳底价”政策对完善我国碳定价机制的启示[J],《财政科学》,2022年第1期152-160。

  ⑦黄焘,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的挑战与机遇[J],《商业经济》,2022.12:78。

  ⑧李刚、赵柯,欧盟数字欧元的实践进度及前景[J],《现代国际关系》,2022.11:34。

  ⑨系统性变革还是维持现状?[EB\OL]https://feps-europe.eu/publication/systemic-transformationor-status-quo/2023.1.10 ChristinyMiller,LydiaKorinek, Mona Leminski, Elizabeth Dirth

  ⑩谢世清,欧洲稳定机制(ESM)运作及其评价[J],《宏观经济研究》,2015年第一期。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3年7月号,总第307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